文旅之声白马仙洞神话故事二
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白马仙洞始建于贞观年间,为唐将尉迟恭监造。有人说它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别宫,也有人说它是仙人赤松子炼丹的地方,还有人说它是仙人下棋的地方,众说纷纭。由此,给白马仙洞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洞阳观神话传说》 赤松子炼丹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白马仙洞洞口的方碑上刻着:“夫九凤山乃黄帝之别馆,赤松子炼丹之处。”这位“赤松子”,原是炎帝神农氏手下的仙人,不着服装,赤身裸体,常年生活在松林之中,姓名失传,人们都称他为“赤松子”。据说他有呼风唤雨的特异功能,担任过炎帝的“雨师”。炎帝很重视农耕业。而干旱经常使种田的人们收获太少,于是每逢旱年,就让赤松子向天求雨。 现在的陕北和晋西一带黄土高原,自古十年九旱。赤松子常来这一带为民求雨,几乎每求必应,人们很敬仰他。后来炎帝死了,黄帝也死了,赤松子想到自己也总会死,死后再不能为民求雨了。于是,他索性住到白马仙洞,把洞里的各种宝石和矿物开采出来,烧火提炼。他想炼出能和白马仙洞一样存在亿万年的长寿仙丹,使自己长生不老,永远为民求雨。这洞里真有宝石和矿物吗?是什么物质? 按《洞天记》云:“洪流之东,汾水之西,南彻雷首,北接芦(芽?)。离石东山多美玉,中有玉霄洞天,其洞天宫阙上极□罗,下通渊漠,皆仙圣所居之境,洞之开合有自来矣。” 白马仙洞里的宝石很多很多,有的宝石被提炼服用后,能使世人羽化升天。赤松子就是在吃了这种仙丹之后,飞离了人间,再也没有回来。不光他没回来,还带走了神农氏的小女儿。炎帝神农氏的女儿名“精卫”,就是衔上石子要填平东海的那个痴情姑娘。这个小女儿不知叫什么,原来是拜赤松子为师,跟上他学道,看到赤松子能跳入火中自焚,然后随风雨而上下,出来后身体毫无灼伤,着迷了;又看到他能给自己的父亲炎帝治病延年,佩服的不得了;她还跟随师傅多次乘上风雨飘忽着去昆仑山西王母的宫殿里戏耍,她和赤松子有了感情,那大概是国人最早的“师生恋”,她也成了神仙,与赤松子一同隐遁出世了。 赤松子炼丹,用的是白马仙洞里亿万年形成的“水玉”,道家称为“水精”,实际是“水晶”。据说他服用的神丹是“冰玉散”,而以山林里的松脂和茯苓为食。九凤山盛产油松,茯苓是松树根上的腐生真菌,有安神和免疫功效;松脂常有,绝不可食,多则有毒;而那“水晶”,更是石英的结晶体,纯矿物,既无营养,还不能消化。除了茯苓,赤松子吃的东西都不是肠胃能消化的食物,人服用后有害无益,至于神仙,那自然另当别论了。 传说赤松子和赤须子是神仙兄弟,一天赤松子在天台山(今浙江境内)放羊,遇到一位道人,道人带他到石室山(今湖北襄阳),修炼四十年。其间,哥哥四处寻找,后遇见道人,知道了弟弟的去处,兄弟俩重新在天台山相聚。赤须子问弟弟所放羊何在,他挥手指向白石,叫“羊起”,顿时,漫山遍野的白羊,有几万头。哥哥才知道弟弟已经成仙,兄弟俩于是一起在天台山修道,以松脂茯苓为食,五百年后得道。一天,二人来到石室山,在青霞洞前布局弈棋,晋朝樵夫王质到山上伐木,看见俩兄弟下棋,就放下斧头在一旁观看,赤须子给他一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王质顿感清爽,不再觉得饥渴,一局棋毕,王质挑薪准备回家,却看到斧柄已经烂尽。回乡进村,见到的人都是隔世几代的后人,人间从此留下樵夫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石室山遂又称烂柯山,山西沁县也有一座烂柯山。但这个故事与白马仙洞王芝观棋的传说颇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翻版。 赤松子的故事流传了好多代,西汉张良功成身退,对汉高祖刘邦说:“愿弃人间事,欲随赤松子游耳。”蜀汉亡国,姜维劝钟会:“何不泛舟绝迹,登峨眉之岭,而从赤松子游乎?”那是老早老早的事儿,后来听说赤松子重返人间,当上专职的“雨师”了。 《洞阳观神话传说》 “三清”都是谁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九凤山的中心是白马仙洞,白马仙洞的洞口背阴朝阳,就叫“洞阳观”。洞阳观是道观,其中供奉的道教神仙中,地位最高的是谁?不是玉皇大帝。道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高的神不是一位,是三位。走进“三清阁”,能看到高高端坐的是三位尊神,道貌岸然,庄严而慈祥。这是哪三位? 这三位的尊号都是十个字,比较长。分别是“玉清圣境大罗元始天尊”,“上清真境大圣灵宝天尊”和“太清圣境大圣道德天尊”。三位最高领袖各自简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再简称就是“玉清”“上清”和“太清”,都有“清”字,于是统称“三清”。 道教很玄奥,按《道德经》的哲理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而衍化“三清”胜境和三位尊神。道教认为宇宙的本始是“气”,一气化三气,三气化三清。最中间的“元始天尊”是“先天之气”,是道教开天辟地之神,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 据说“元始天尊”居于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层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装潢的比皇宫要辉煌万倍。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的帝王所效仿。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 第二位“灵宝天尊”,是在宇宙未形成之前,从混沌状态产生的元气所化生。住在上清境的玄都玉京仙府,有金童、玉女各30万人侍卫,万神朝拜。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超度之人不计其数。这位尊神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若想见,随感而应,分身即到。 其实,人们比较熟悉的是第三位,白发老翁,慈眉善目,他就是“太上老君”,《西游记》里把齐天大圣放到炼丹炉里的那位老仙翁。大约年前,东汉顺帝(—)时,有个叫张道陵的人,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太上老君是谁?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魏晋南北朝时,太上老君就名气很大了。唐代,李耳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玄宗为他加上“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尊号。 “三清”,玄乎其玄,神乎其神,可望而不可及,可问而不可答,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非信徒难以知其真谛,凡人无奈,唯有无奈。 《洞阳观神话传说》 “八仙”最有趣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九凤山流传着“八仙入洞”的神话:东莱道士韩仲元常到九凤山采药,有一天忽然看见空中有9位仙人骑着凤凰飘然进入白马仙洞。过了一阵后,洞口腾出紫雾,雾上升冉冉成云,云雾中9位神仙骑着凤凰飞翔,飘飘升空,仔细一认,原来是“八仙”带着赤松子飞往九霄云外了。 赤松子领着“八仙”进入白马仙洞,又跟随“八仙”腾空而去。这“八仙”都是哪几位呢? “八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比较多的说法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这八位神仙各有各的形象,也各有各的故事。 铁拐李是八仙之首,据说是隋朝的。大文豪鲁迅先生说他姓李,名玄。他的形象是个跛脚乞丐,拄一根铁拐杖。他常背一个葫芦,里面装有仙药,专门用来治病救人。但那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谁也不知道。 第二位是汉钟离,本名钟离权,名气仅次于铁拐李,世人误以为他是汉代人,其实是唐代的,他没有铁拐李老。这人当过大官,出征吐蕃战败,就隐居终南山了。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摇棕扇,大眼睛,红脸膛,头上扎了两个丫髻,神态自若,像个闲散慵懒的汉子,他留世的诗句“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醉意朦胧。其实他不糊涂,吕洞宾是他度化成仙的。 第三位张果老,他才是八仙中最年迈的仙翁,名“张果”。唐武则天时,张果隐居中条山,自称年龄有数百岁,武则天曾派使者前去召见,他装死不去。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召他,他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进京后把玄宗也给整蒙了。他经常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度人,后来民间的名言“骑驴看唱本”就源于此。他所乘的白驴,夜间折叠如纸,放在箱子里;白天骑的时候,用水含在嘴里喷洒一下,就又还原成一头驴。后人题诗:“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交城阿苏山上有一个石窟,据传是张果老经过时用拐杖戳下的,现在人们在山下建了个“果老峰庄园”。 吕洞宾虽然是第四位,但他的声望其实最高,别称“纯阳老祖”,又称“吕祖”,太原的“纯阳宫”建于元代,已历年。八仙中流传他的故事最多。他是蒲州(今山西芮城永乐镇)人,原名吕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子。吕洞宾为全真道祖师,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吕洞宾曾考中进士,还当过两任县令,后来厌恶官场,纵游天下,被汉钟离点化成仙。他是八仙中最潇洒、最风趣的一个,既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还好酒好色。 传说吕洞宾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飞入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了。吕洞宾自小聪明过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他64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道士青衣白袍,在墙壁上题诗,那人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的姓名和住处,道士说他是钟离权,居于终南山鹤岭。晚上,他和吕洞宾一同留宿酒肆中,钟离权为他做饭。吕洞宾睡着后梦见自己考中状元,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又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孑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钟离权的饭还没做熟,于是就给他题了诗句:“黄粱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钟离权道:“你刚才的梦,浮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呀!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伤,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钟离权入山,终于获得了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他被全真道奉为北方五祖之一。古时候,许多州县都有吕祖庙,九凤山洞阳观中至今有吕祖殿,他是八仙中唯一受到单独供奉的神仙。百姓常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赖人。”可见吕洞宾在民众中的声誉极高。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据说也是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广东增城人,是位织鞋的农妇,常到罗浮山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15岁时,梦见神人教她食云母粉,于是轻身如飞,往来于山顶之间,每天早上外出,晚上采山果孝敬母亲。后来辟谷,言语异常。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召请,中途不知所踪,据说遇到道士吕洞宾,后来吕洞宾度她成仙。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蓝采和。他好像是唐末至五代时的人,居无定处,四海为家,行为怪僻,贪杯喜唱,平时穿一身破蓝衫,一只脚穿靴,另一只脚则光着。更不近常情的是,夏天他穿棉衣,冬天却躺卧雪中而全身冒热气。平时他手持三尺有余的大竹板,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沿街行乞。他唱的歌很多,大都是触景而生,但都很有仙意。蓝采和行为癫狂,有人施钱给他,他大都转送给贫苦人。后来的行乞僧人“济公”,大概就是效仿他那架式和扮相。 传说中的韩湘子是一位手持长笛(或说洞箫)的英俊少年。据说受汉钟离和吕洞宾的点化,投生到昌黎县韩家。幼年丧父,由叔爷韩愈抚养。韩愈被贬潮阳,路经蓝关,雪拥不前,韩湘子赶来相救。韩愈为此写下了《示倒孙湘》的诗。韩湘子后来出家,隐居于终南山修道,得成正果,列八仙之一,小说中有韩湘子为民吹箫降雨一节。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国舅,出现的时间最晚,流传的仙话也较少,据说是宋代开国元勋曹彬之孙。他性情和蔼,通晓音律,喜爱作诗,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72寿终。曹国舅虽然头戴纱帽,身穿红袍官服,手持玉版,与其他仙人的打扮迥然不同,但天性纯善,不喜富贵,慕恋仙道。入山修炼后,遇汉钟离、吕洞宾而收他为徒,很快也修成仙道。 八仙都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凡间故事,活灵活现,深受民众喜爱。他们有将军、皇亲、乞丐、道士,各色人等,而且都有些毛病,如汉钟离袒胸露乳、吕洞宾个性轻佻、铁拐李酗酒成性等等。八仙分别代表了男女老幼和富贵贫贱,常出现于戏剧、年画、刺绣、瓷器和花灯。相传八仙赴西王母蟠桃大会,“八仙祝寿”成为民间的贺寿题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是民间代代相传、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游山西读历史品吕梁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tx/8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树名木森林公园介绍
- 下一篇文章: 大荔10月2日最新便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