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血竭最全的血竭介绍并附三个相关视频
相传,凶恶的巨龙想要称霸世界就必须先消灭大象群,于是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厮杀,血洒大地。后来,在这悲壮的战场上,竟然长出了一种树,这种树受伤后会流出殷红的像血一样的树脂,当地人称为“龙血树”。如今这种树就长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里,充满着神秘感。 龙血树的树干在受到损伤后,经过微生物的侵染和自然的氧化,内皮层会逐渐变红,形成树脂。将含有树脂的枝干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不停搅拌,经过七天七夜的熬制,最终凝固为块,就成为色泽暗红的血竭。 在《本草中国》电视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傣医赵应红费尽辛苦寻找上百年树龄的野生龙血树,采集含脂木块;八十岁的康朗香则根据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古法,用心熬制血竭。 著名植物学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创始人蔡希陶教授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手植的龙血树 活血治损伤 《野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皇帝身边的侍郎,因为勇于直谏而惹得龙颜大怒,结果被赏了好几大板子,肋部重创。好在皇帝回心转意后叫了御医去为他诊治,此时就用到了进贡的血竭,果然药到病除。 中药血竭,入血分而散瘀止痛,是活血疗伤的圣药,在治疗跌打损伤及其他瘀滞痛证中多被用及。《海药本草》中记载它:“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本草经疏》则认为:血竭,甘主补、咸主消,止痛生肉,是散瘀血、生新血的要药,能治疗金疮积血病证。宋代官府组织编写的《太平圣惠方》一书中载有麒麟血散,用于治疗伤损筋骨、疼痛不可忍,配方也用到:血竭一两,没药一两,当归一两,白芷二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捣研成细粉,每日三、四次,每次二钱,用温酒调服。 另有民间疗伤效验方七厘散,出自清代谢元庆编集的《良方集腋》一书,组方含血竭、红花、儿茶、朱砂、乳香、没药、麝香,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金刃伤重、血流不止等。可内服可外敷,有歌诀为证:“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砂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通络治中风 在慈禧太后服用过的“各类效验医方”中,有一个叫“再造丸”的方子,组方中也用到了血竭这味药。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光绪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御医李德昌拟再造丸,供西太后活血、通络、祛风之用。 再造丸的处方来源于《威信医方集》的回天再造丸,清朝宫廷《丸散膏丹名药配本》收载,清宫太医制药时,处方工艺传入同仁堂,成为北京同仁堂王牌药之一。该方以十全大补方为基础,加用附子、麻黄、防风、羌活、细辛、地龙、僵蚕、天麻、全蝎、蕲蛇、桑寄生、油松节、威灵仙、天竺黄、牛黄、朱砂、沉香、香附、檀香、三七、血竭、麝香、冰片等,功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舒筋止痛、镇静安神、清热息风,用于治疗寒湿入络、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拘挛、言语不清等,多有实效,故有“回天再造”之名。 再造丸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脑出血、脑栓死、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所造成的失语、偏瘫、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大小便失禁、肢体拘挛、疼痛等症。其方多种药物配合,各尽其能,其中的血竭既能散瘀又能止血,止血不使留瘀、行瘀不致血妄行,对于瘀血阻滞、血不归经之出血病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遂痹治风湿痹 一些治疗骨伤的中医处方,同时也可以应用于风湿痹病。而其中,血竭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跌打丸,虽名“跌打”,但治疗的是“痹病瘀血痹阻证”,用药有三七、血竭、乳香等。 又如《理伤续断秘方》的大活血丹,用了血竭、天南星、乳香等,主治扑损伤折,骨碎筋伤,疼痛浮肿,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以及妇人血气诸疾,产后败血不行,流入四肢,头面浮肿,血气疼痛,百节酸疼。可以说是伤科、妇科,以及风湿痹病的良方。 血竭用于风湿痹病,既可活血祛瘀,又治痰湿痹证。《奇效良方》中载有大神效活络丹,血竭与乳香、没药等配伍,一并用于治疗风湿诸痹、筋骨疼痛、腰臂疼痛、筋脉拘挛。该方还用于中风的防治:“年四十以上,每服一丸,至老不生风疾,大有神效。”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的狗皮膏药早已深入大众,原配方出自明代的《疡科选粹》,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地多有生产,其中就用到了血竭。此外,血竭还出现在豹骨丸、透骨镇风丸、消栓再造丸、追风膏、冠心通脉灵、蕲蛇药酒等治疗风湿痹病的配方中。 生肌治疮痒疮疡久溃、疮口不敛,外用血竭,可以收到敛疮生肌的功效。《日华子本草》载,“血竭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敷。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医宗金鉴》载有生肌散,用血竭来敛疮生肌,治疗各类疮口不敛病症。《本草求真》又说,血竭善入肝经血分,凡跌仆损伤、气血搅乱刺痛、内伤积聚,可单用血竭同酒调服,令积者消、聚者散、痛者愈,故血竭乃血疮疼痛圣药也。《博济方》中的血竭散可治瘰疬已破、脓水不止。取血竭二钱半,炒过后研粉;大枣二十个,烧为灰用;干地黄半两,另研成粉末。将三种粉末和匀,用唾液调和后调贴疮上。《济急仙方》介绍,治臁疮不合,血竭末敷之,以干为度。《杨氏家藏方》中的血竭散则用于治痔漏疼痛不可忍:取血竭研成粉末,用津唾调涂。 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小伙子,脸上痤疮很多,星星点点,总是忍不住去挤压,一旦疮口感染就会落下凹凸不平的疮疤。此时也可以用七厘散外敷,起到去瘢痕的作用。 祛瘀治妇科病 血竭的活血作用还体现在对于妇科病的治疗。 《朱氏集验医方》记载,血竭散治妇人血气,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气喘。《叶氏女科证治》针对不同年龄女性出现的痛经都有详细的叙述,如:“妇人卅二三岁,气血盛实,热结血闭,脐腹疼痛,手不可近者,先以三军丸荡其瘀秽,后以养生汤润其营卫。”这里说的三军丸,就是大黄、血竭和没药。“大黄(酒浸,九蒸九晒)四两,血竭(研),没药(去油)各五钱。上为末,水丸,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一钱,煎汤下七、八十丸,候大便利一、二次,经脉自通。”大黄、血竭、没药均是峻猛之药,攻遂病邪,荡涤瘀秽,对于血热瘀阻之证,有药到结热自除之效。 对于“产后恶露不下,有结聚成块,心胸烦闷,脐下坚痛者”,用当归血竭丸。血竭与当归、莪术、五灵脂同用,研成粉末,用米醋糊丸,温酒送服。血竭之用,在于活血散瘀,病证重点是病在血分,内有瘀血。对于痛经、经闭,血竭还可与当归、莪术、三棱等理气、活血药配伍使用。 血竭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中药血竭的药理作用 中药血竭的药理作用包括:抗炎镇痛、保护心肌、抗肺脏纤维化、改变血流、降低一氧化氮活性等。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抗炎镇痛功效。运用免加热工艺对中药血竭进行提取,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实验;运用传统工艺对其阵痛作用进行实验。使用扭体实验,表明中药血竭镇痛作用较为明显,扭体次数少。使用在体动物实验,表明中药龙血竭和其中包含的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B及龙血素B,能够有效抑制非特异性神经元,当中药血竭的浓度在百分之零点零五时,这一抑制作用最大,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和B及龙血素B进行组合,也能够对非特异性神经元进行抑制。两种方法的抑制效果一致,表明中药血竭和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B及龙血素B,都能够抑制非特异性神经元,从而有效阻断神经放电过程产生的疼痛传导,即可以用于阵痛作用。 第二,保护心肌功效。实验对象为乳鼠,通过对乳鼠心肌细胞中的活力以及培养液之中乳酸脱氢酶的浓度进行测定,来研究中药血竭对于损伤心肌细胞起到的保护作用。正常情况下,中药血竭中的总黄酮对于心肌细胞的活力以及培养液之中乳酸脱氢酶的浓度没有任何影响,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或者存在过氧化物的损伤情况时,中药血竭能够使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浓度降低,从而对已经受损的心肌细胞进行有效保护,预防损伤进一步扩大,分析机制,可能与中药血竭对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有关。 第三,抗肺纤维化功效。使用大鼠建立模型,向大鼠气管内滴入博来霉素,促进大鼠肺脏纤维化,随后在其胃内注入中药血竭,进行观察。一月后,处死大鼠,可以看到其体内的肺组织中有关I型胶原和RNA的表达较弱,进行HE染色时,肺内的炎性细胞数目减少。 第四,抗血小板聚集功效。对人体的血小板进行研究,通过提取中药龙血竭和其中包含的三种化学物质叶龙血素A和B及龙血素B,维持药物浓度在每升三百毫克,对于ADP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较高,其抑制效果同阿司匹林一致。 第五,抗氧化功效。中药血竭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具有还原功能。其中的抗炎作用与中药血竭能够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关。 第六,对一氧化氮的影响。使用双缩脲和分光光度的方法进行研究,中药血竭对于早孕妇女绒毛组织含量存在一定的影响,能够降低流产后孕妇发生出血的几率。中药血竭通过降低绒毛的一氧化氮活性,从而降低一氧化氮的合成,最终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以及血管的舒张。 2.中药血竭的临床应用 中药血竭在中医临床上,主要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科等诸多系统的疾病,具体治疗情况如下。 第一,心脑血管系统。李云等使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心血癖阻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使用中药血竭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随后秦建平等对于急性心梗患者也使用类似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仍好于对照组。表明中药血竭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较强烈,能够有效治疗心绞痛疾病。 第二,消化系统。对溃结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对于肠粘膜的修复具有较高的帮助作用。中药血竭是目前治疗溃结疗效较为显著的一味中药。 第三,皮肤科。将中药血竭粉碎成粉剂,外敷在有褥疮的患者伤口处,治愈率高达百分之百。对于放射性皮炎患者,治疗效果也较为明显。中医中的有关理论认为,脓疮的病理机制是血癖、湿热,而中药血竭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癖、生肌敛疮,因此能够达到治疗褥疮的目的。 第四,妇科。使用中药血竭对卵巢囊肿疾病进行治疗,患者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情况明显减少,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此外,中药血竭对于子宫颈糜烂和使用宫内节育器导致子宫出血的患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五,耳鼻喉科。对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而言,使用中药血竭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耗时短。 第六,肛肠科。将中药血竭制成栓剂,对于患有痔疮的患者进行外用治疗,效果显著。由于痔疮的形成属于癖症,中药血竭的活血化癖作用较为显著,能够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治疗痔疮。 中药血竭 血竭,中药名。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处。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入药部位:植物的果实渗出的树脂。 性味:甘、咸,平。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散瘀定痛,止血生肌。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瘰疬,臁疮溃久不合。 血竭的功效与作用: 1、《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创生肉。” 2、《海药本草》:“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 3、《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敷。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 4、王好古:“补心包络,肝血不足。” 5、《纲目》:“散滞血诸痛,妇人血气,小儿瘈疭。 6、《本草纲目》:木之脂液,如人之膏血,其味甘咸而走血,盖手、足厥阴药也。肝与心包皆主血故尔。 7、《本经逢原》:治伤折打损一切疼痛,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乳香、没药虽主血病而兼入气分,此则专于肝经血分也。但性最急却能引脓,不宜多服。其助阳药中同乳香、没药用之者,取以调和血气而无留滞壅毒之患。 血竭的药用价值: 1、治伤损筋骨,疼痛不可忍:麒麟血一两,没药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白芷二两,赤芍药一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酒调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麒麟血散) 2、治腹中血块:血竭、没药、滑石、牡丹皮(同煮过)各一两。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服之。(《摘元方》) 3、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气喘:真血竭,研为细末,温酒调服。(《朱氏集验医方》血竭散) 4、治鼻衄:血竭、蒲黄等分。为末,吹之。(《医林集要》) 5、治瘰疬已破,脓水不止者:血竭(炒)二钱半,大枣二十个(烧为灰),干地黄半两(别为末)。上三味,都细研如粉,以津唾调贴疮上。(《博济方》血竭散) 6、治一切不测恶疮,年深不愈:血竭一两,铅丹半两(炒紫色)。上二味,捣研为散,先用盐畅洗疮后贴之。(《圣济总录》血竭散) 7、治臁疮不合:血竭末敷之,以干为度。(《济急仙方》) 8、治痔漏疼痛不可忍:血竭,为细末,用自津唾调涂,频为妙。(《杨氏家藏方》血竭散) 9、治嵌甲疼痛:血竭末调敷之。(《医林集要》) 10、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麒麟竭一两,硫黄一两(细研)。捣罗为散,研令匀,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血竭的用法与用量 内服:研末,1-1.5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入膏药内敷贴。 血竭的副作用 孕妇慎用。月经期不宜服用。 血竭的配伍应用 1、配没药,其活血破瘀之力增强,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2、配乳香,活血生肌,又敛疮,伸筋,故可用于恶疮痈疽,久不收口,金疮出血,创口不合等症。 药材性状 本品略呈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表面暗红,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 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气微,味淡。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逛逛微店,选好普洱茶...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jj/1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降真龙骨散,主治打扑骨折
- 下一篇文章: 收藏超全中药别名表格版,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