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以造园学的视角考察了《长物志》《闲情偶寄》《花镜》《广群芳谱》四部古典专著对庭荫树的品评;继而,从《园综》所收录的明清江南文人造园笔记中归纳出松柏,梧桐,垂柳,槐、榆四类的庭荫树的配置要点,佐以明清园亭绘画为可视化证据,试图还原江南造园中庭荫树的经典景境,为今人研究和了解明清江南文人造园中配置庭荫树的手法和评价标准提供初步系统化的史料梳理和理论概述。

关键词:明清;江南;文人造园;庭荫树

Kywords:ThMingandqingdynastis;rgionssouthofthYangtzRivr;gardnsofscholar;Thshadowtringardn

1前言

倘若说园林营造的是“如画”的景境,那带入丰富身体起居体验的中国园林则可谓“入画”。其中,庭荫树对于营造“可居,可游”之境尤为重要。然而,如王绍增老师所言,在“景观”作为视觉商品被消费的当下,“有绿视率(或绿地率)而无庇荫率”却已成为城市花木造景中严重的问题。[1]鉴于此,本文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考察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借以反思当下“景观”不顾庇荫之现状。

“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是造园专著《园冶》中对庭荫树的经典论述。然而,仅凭这高度概括的八字精要以指导庭荫树的选种与经营似乎又略显单薄。作为中国造园重要构成要素的植物,因有其生命的盛衰枯荣,很难维持其原有的面貌——以当下江南地区仅有的园亭遗存,我们很难忠实、全面地考察古代文人对花木景致的经营观念。

幸然,除《园冶》外,《闲情偶寄》《长物志》等文人笔记皆辟有花木专篇以讨论其经营与观赏之道,其中不乏对园居庭荫树的品评;而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和明代王象晋的《广群芳谱》则以专论的形式从园艺、植物学以及文化等多角度阐释了古人对各类庭荫树的选择;此外,明清江南文人留下的众多造园、游园笔记中对庭荫树的记载亦可对其位置经营在实例中作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印证。

除古籍文献外,明清文人还留下众多描绘园居景境的绘画,其中对植物,特别是庇荫树的描绘细致入微,也可管中窥豹。

本文试图借助这些文人笔记、花木古籍以及绘画作品,与江南园林遗存中的庭荫树景致互为佐证,勾勒出古典园林中配置庭荫树的经典景境,为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综述及理论概要。

2经典选型

陈从周先生所编《园综》一书,尽览古典园亭文字,从游园到造园不一而足,其中又以江苏、上海、浙江地区所载篇章最多,而我国现存的明清古典造园的经典范例恰集中于江南一带。因此,笔者以《园综》所选编的江苏、上海、浙江三省的园学笔记为基础,统计并归类上述文字中言及的各类庭荫树,以考察其观赏特性、位置经营和景致搭配,并与《园冶》《长物志》《广群芳谱》等古典造园、花木理论相参详,可得到如下四类庭荫树的经典配置选型:松柏;梧桐;垂柳和槐、榆。

2.1松柏

据笔者统计,在《园综》中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章所选录的篇文章中,提到松柏类作为庭荫树多达百余处,在各庭荫树选型配置中居首,可见此类树种是明清江南造园中最常用的庭荫树之一。据《花镜》所载,同类植物包括“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剔牙松、赤松、白松(PinusbunganaZucc.tEndi)、鹿尾松、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Thunb.)Swt)、扁柏(Platycladusorintalis(Linn.)Franco)、黄柏(可能指柏木Cuprssusfunbris)、桧柏(Sabinachinnsis(Linn.)Ant.)、璎珞柏”等诸多品种。因其皆为松科、柏科的常绿植物,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相似,故此处可一并讨论。此外,古人亦常将针叶树并列,如“松杉”,在此也不细分。

《园冶》中亦不乏经营松柏类植物的字句。在“相地”篇与“立基”篇中有:“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2]、“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2]等句。而论及“掇山”与“选石”时,则有“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与“此石(太湖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句。[2]“盘礴”、“蟠郁”者,则极言松姿之遒劲苍古。“石令人古”,在“掇山置石”篇中言及“松”,则点明松柏类经营过程中与山石的经典配合。《园冶》虽无花木专篇,但寥寥几句,便已点出此类植物在江南造园中以苍古为胜的观赏特性和经营要点。

而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李渔以“老成”者喻苍松古柏,指出其对园亭的重要性,与《园冶》遥相呼应。“‘苍松古柏’,美其古也”,在江南文人眼中,松柏类植物的选种标准无疑在其“苍古”之境。

而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花木”篇中,则对此类植物的选种与经营做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最上,然后不易种。取栝子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上,不妨对偶齐种,一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岗之上,龙鳞既成,涛声相应。何减五株、九里哉?[3]

此处,文震亨以“苍古”和“高贵”为标准,对松柏类植物提出清晰的评价标准,并指出“松”优于“柏”,而天目山一带产的天目松更为极品。以栝子松(《本草纲目》说三针一束,应该指白皮松Pinusbungana,下文格子松,果子松,恐皆为栝子松之谐音)植于堂前广庭起到庭院庇荫之用,而筑“广台”“土岗”则考虑了松怕涝的生态习性,以改善土壤排水。在配置方式上,又详述了庭院对植,太湖石砌筑花池,配合杂莳等手法。

而在陈淏子所著的《花镜》中,谈及植物经营之道的“课花十八法”里也有相似的配置方式:“如园中地广,多植果子松篁”、“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前者作为庭荫树,后者师法自然,模拟松树的自然生境,自成画意。[4]

考察明清造园笔记中对松柏类植物经营的论述,似乎也可与以上字句互佐。

在观赏特性上,言及“松荫”者,如“松杉密布,高下垂荫”(影园自记-明-郑元勋);“台旁松柏杉楮,郁然浓荫”(《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园-清-李斗);“长松秀柏,绿阴交加”(游金陵诸园记-明-王世贞);“屋之后,有‘青松庵’,庵前乔木一株,浓荫交布,盛夏无暑”(葑湄草堂记-清-李果)等句。其中,王世贞对自家弇山园的描述最有代表性:

盖至此而目境忽若辟者,高榆古松,与阁争丽,美荫不减竹中,而不为窈窕深黝,友人寿承过此而乐之,古隶大书曰:“清凉界”,甚怪伟,勒石立于桥之阳。[5]

在配置方式上,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扬州东园“门外双柏,立如人,盘如石,垂如柳”;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记载西园“广庭倍之。前为月台,有奇峰古树之属,右方格子松”等句,均为庭院植松之景。对筑土岗植松的描述则有“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陶庵梦忆》记于园-明-张岱);“亘高冈,列种松”(娄东园林志-佚名);“前列小山,疏峰灌木,离离相映,苍松翠柏,蟠曲成屏”(谐赏园记-明-顾大典)等句。

除“苍古”、“庇荫”外,风掠松枝,涛声谡谡之境也是古人品评松柏的要点,也是松柏较其他庭荫树格外出众之处。《园冶》中“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之句所指恰为此境。而文震亨提出“山松宜植土岗之上”时也描绘了一幅“龙鳞既成,涛声相应”的景境。

论及“松涛”,古人常标以“松籁”、“松鸣”、“风弦”、“天风海涛”等字句,其中不乏精彩生动的描述:

过亭东北行十五步,登“落落坪”,坪四面皆长松,海风自东来,时作怒号,微风则作竽筑,无时息。取孙兴公赋“荫落落之长松”句也。(涉园记-清-叶燮)[4]

然而,植物景境是有生命的,有其盛衰荣枯。当年松风谡谡之境如今在江南园林遗存中已不多见。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曾有高岗长松之境,在民国15年时,因白皮松树皮被群众当做仙方,采摘殆尽;拙政园曾“听松风处”一景,如今也只剩下黑松一株。[6]在配置方式上,松柏类植物景致大多如怡园假山或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白皮松,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的黑松——配峭壁奇峰,不仅遗存数量不多,而且植株也一般不大。有趣的是,在当年师法江南园亭的北方皇家园林中,可以一窥以松柏庇荫的景致,如颐和园前山以油松为基调树种,承德避暑山庄也有“万壑松风”之景。

此外,在明清文人园亭绘画中,也能找到松柏类植物作为庭荫树的身姿。在明代仇英的《写经换茶图卷》(图1)中,描绘了一处松荫郁然,小石离列可坐的景致,高士与禅友正端坐其下评画清谈。在另一幅文徵明的《真鉴斋图》(图2)中,可以看到屋前松柏成荫,湖石林立的景致。

↑图1.明仇英《写经换茶图卷》(局部)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图2.明文徵明《真鉴斋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2.2梧桐

成《园冶》谓“梧阴匝地,槐荫当庭”,与槐树齐名的经典庭荫树非梧桐莫属。古典造园中所用的“梧桐”主要指青桐(Firmianasimplx),属于梧桐科梧桐属植物,原产于中国。

在《园冶》中,计成四次提及梧桐:“园说”篇有“梧阴匝地,槐荫当庭”[2];“相地?城市地”篇有“院广堪梧,堤湾宜柳”,“虚阁荫桐,清池涵月”[2];“借景”篇中有“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2]句。这里“阴”、“荫”与“梧桐”连用,极言其庇荫功能。而“匝地”、“院广”、“虚阁”、“半窗”则标明梧桐的配置方式——植于建筑附近或院落周围——利用梧桐充足的枝下高度,以获得更贴近的毗邻关系。

《长物志》“花木”篇中有:“青桐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3]除赞美青桐的庇荫功效外,还指出其另一个观赏特性——枝干碧绿宛如翠玉。而《花镜》对青桐观赏特性的描述则更加详实生动:

梧桐一名青桐,一名榇。木无节而直生,理细而性紧。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新发时赏心悦目,人家轩斋多植之。[4]

这里,陈淏子从枝干、树皮、叶型三方面对梧桐作出评品,并指出其常见的种植位置为轩斋周边。在“种植位置法”中,也有“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句,将梧桐、竹子和孤亭组成景致,或取梧桐和竹子枝干皆为碧绿的特点,营造满目青翠之境。[4]这类描绘与苏州拙政园“梧竹幽居”一景恰为互证。

除花木专篇外,在明清文人造园笔记中也多有对梧桐庇荫的描述。纵观《园综》内收录的明清江南地区造园专篇,梧桐多以“高梧”、“碧桐”称之,足见其作为庭荫树高大且碧绿的观赏特性。在位置经营上,有“桐阶”、“双桐书屋”(《履园丛话节选》-清-钱泳)、“三梧亭”、“入大院,四桐隅立”(随园图说-清-袁起)、“窗外古桐垂阴几满”(《随园琐记》节选-清-袁祖志)等描述,多次印证了主干笔直、枝下高充足的梧桐与建筑的紧临关系。论及梧桐的配置时,“梧竹”、“梧柳”的字句也可与《花镜》的描述互为佐证:

“室三楹,庭三楹,虽西向,梧、柳障之,夏不畏日而延风。”(影园自记-明-郑元勋)[5]

“而碧梧翠柳,水木明瑟,种构小庐,极幽邃窈窕之趣。”(《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园-清-李斗)[5]

“石磴重叠,皆可布坐,梧桐参差,竹木交映”(归园田居-明-王心一)[5]

“高梧修竹,荫蔽左右”(熙园记-明-张宝臣)[5]

这种配置方式,在庇荫时,即可借助高大伞状的梧桐树冠形成顶平面且又不碍通风,而修竹、垂柳则足以在立面上起空间分隔和围合又可防阻西晒的效果。如今在江南园林遗存中,以梧桐庇荫的景致仍为数不少,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怡园的“碧梧棲凤”等。

同时,明清园亭绘画则更直观地反映梧桐的造景经营。明代钱穀的《求志园图》(图3)中,可见前四后一共五株高大的梧桐荫蔽厅堂前后,饱满的树冠形成屋檐的延伸,阶前一派桐荫翳然。清代上睿所绘的《携琴访友图》(图4)中再现了“前梧后竹”的经典配置。除了文人画外,在清宫廷内府所藏的《燕寝怡情图册》(图5)中,则以更写实的手法描绘园亭内,梧桐庇荫的景致。

↑图3.明钱穀《求志园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清上睿《携琴访友图》(局部)旅顺博物馆藏

↑图5.清《燕寝怡情图册》(局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图6.清《燕寝怡情图册》(局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2.3垂柳

计成《园冶》中论及次数最多的庭荫树是柳树(SalixbabylonicaLinn.)。“园说”篇讲“插柳沿堤,栽梅绕屋”、“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前一句讲柳树的位置经营,后者则描绘柳树随风婀娜的观赏特性。[2]类似的字句如“堤湾宜柳”、“溪湾柳间栽桃”、“柳暗花明”、“深柳疏芦之际”“寻花问柳”,反复勾勒柳树的经典配置方式——桃间岸际。其中,“相地”篇讲“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则利用柳树生长速度快的生理特性,考虑园亭前期造景效果,有着极强的操作意义。[2]

《长物志》中“顺插为杨,倒插为柳”的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文震亨最后还是从一个造园师的角度出发对柳树的品种作出品评,并奉西湖柳景为经典案例。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从柳条“长”且“垂”的特性出发对柳树提出“婀娜之致”的评价标准,而且从一个园居者的角度,强调了柳树纳蝉引鸟的功能。《花镜》里也提到:“(柳)虽无香艳,面微风摇荡,每为黄莺交语之乡,吟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需之木也”。这点同孙筱祥先生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一书中讨论植物果实引诱善歌鸟类以丰富园亭听觉感受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7]可见中国园林不仅“眼前有景”,而且还留意嗅觉(花香)、听觉(松涛、鸟鸣)等感官体验。此外,讨论植物经营的《花镜》“课花十八法”篇在对植物经营的讨论中,也有“小桥溪畔,横参翠柳”句。

在其他明清文人园学笔记中,柳树的出现频率也很可观。在《园综》所收录的篇明清苏州、上海、浙江的园学文章中,柳树的出现次数达七十余处,在乔木中仅次于松柏类植物。除了其抗逆性较强容易成活的原因,柳树不仅凭借独特的婀娜之姿赢得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还以其饱满的树冠发挥着庇荫作用。如明代郑元勋的《影园自记》中载道:“入门曲廊,左右二道,左入予读书处,室三楹,庭三楹,虽西向,梧、柳障之,夏不畏日而延风。”[5]

以及:“楼西南角多柳,构廊穿树,长条短线,垂檐覆脊,春燕秋鸦,夕阳疏雨,无所不宜,中有“拂柳亭”。”(《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园-清-李斗)[5]

“垂柳之中有轩三楹,背山临流,极称轩爽。”(《随园琐记》节选-清-袁祖志)[5]

“廊尽,有轩三楹,与“荷风竹露”相望者,“柳带轩”也。”(古漪园记-清-沈元禄)[5]

从这些字句中不难看到,柳不仅常与“桃”“堤”联用,且总与建筑名称一起出现(“拂柳亭”、“柳带轩”)。与叶片大,主干笔直且枝下高充足的梧桐不同,柳树因其枝条柔弱,不易受庭内建筑物约束,其如帘幕般的枝条“垂檐覆脊”,更可阻斜射投入的光线,成为竖向遮阳。文人笔记中描写垂柳庇荫的动词也多用“覆”、“障”,足以生动地表现其下垂枝条在垂直立面上起到的庇荫效果。这种景致可在仇英一幅《兰亭图》(图6)内一窥究竟。

↑图7.明仇英《兰亭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4槐、榆

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提出“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并呼之“夏屋”。[8]

榆(UlmuspumilaL.)、槐(SophorajaponicaL.)虽分属于榆科和豆科两个不同科目,但都枝叶细密,树冠饱满且主干挺拔。“槐荫当庭”者,当属此类。在明代李东阳所著《槐轩铭井序》中,对槐树庇荫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太子太保吏伺书四明屠公,于堂之南轩,新开北户。户外抵堂,堂之隙仅足容武。有一槐适生其间,缘户而起。其高出屋上可二三丈。则布为繁柯,覆为重阴。方暑盛时。南枝透彻,清如几格,不知赤日之当午也。

同李笠翁,文震亨在《长物志》花木篇中同样将“槐、榆”相提并论:“宜植门庭,板扉绿映,真如翠幄”。幄者,帐幕也,极言槐榆的庇荫效果。“如幄”或“槐幄”等字眼也不乏于文人造园笔记中,足以作为庇荫树的标准树形:

又南古槐一株,敷荫数弓,曰:“槐幄”。(王氏拙政园记-明-文徵明)[5]

修广与地埒,可布长筵,左右藩以柔荑,环以榆、柳、槐、棘,枝叶交荫,如盖如幄。(谐赏园记-明-顾大典)[5]

《花镜》中对槐树庇荫也有“二旬叶成,扶疏可观”、“槐荫两阶之粲”的字句,论及其位置经营时,有“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句,同样指向“庭荫”的功能。在明清文人园学笔记中,对槐、榆庇荫也不乏生动的描述,它们除荫蔽门庭外,其规整的树形也常被用于行道庇荫,有“榆槐夹路,薇花对溪”、“榆柳两三行”、“入门,榆柳夹道”等句。

枝叶细密,树冠饱满而主干挺拔——槐、榆几乎可以代表庭荫树“如幄”的标准。在《花镜》中,槐就常被作为品评庭荫树的参照系,如形容楝树时有“树高一、二丈,叶密如槐而尖,夏开红花紫色,一蓓树朶,芳香满庭”;论及皂荚时有“叶如槐而尖细”句,而形容合欢时有“树似梧桐,枝甚柔弱。叶类槐荚,细而繁”等字句。

以槐为评价标准,与槐同为豆科或同有细密复叶的不少乔木在明清园亭中被用于庇荫也就不足为奇,如皂荚(GlditsiasinnsisLam.),合欢(Albiziajulibrissin)、苦楝(MliaazdaracL.)等。而与榆树同属榆科且树形类似的朴树(CltissinnsisPrs.)、榉树(Zlkovasrrata(Thunb.)Makino)在明清园亭笔记中也不乏记载。

“皂荚庭”,即书堂之后庭,鸡栖一树,直㧐清霄,曲干横枝,连青接黛,每曦晨伏昼,不受日影,下有蔀屋,偃憩者莫不忘返矣。(题潬上书屋-清-何焯)[5]

复东数级而下,得老朴,大且合抱,垂荫周遭,几半亩,旁有桃梅之属辅之。(弇山园记-明-王世贞)[5]

这些明清江南园亭中经常出现的庭荫树,不仅有与槐、榆类似的叶质和树形,同时也兼具各自的观赏特性可以丰富庭园景致,如楝树招鸟,鸣声悦耳,与李渔所论述的柳树功能可谓异曲同工。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述理论为标准,岭南地区有品种丰富的复叶乔木,如海红豆(AdnanthrapavoninaLinn.var.microsprma(Tijsm.tBinnnd.)Nilsn)、凤凰木(Dlonixrgia(Boj.)Raf.)、盾柱木(Pltophorumptrocarpum(DC.)BakrxK.Hyn)、铁刀木(CassiasiamaLam.)等,都可作为优质的庭荫树。今人造园如能师法古人之法,兼造园传统之传承与地域性之契合,当大有裨益。

3结语

童寯先生在给《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开篇便指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萃于江南”。[9]在植物引种和培育技术发达的今天,用于园庭庇荫的树种已被大大扩充。对明清江南园亭中庭荫树的考察则有助我们在造园实践中为选择合适的品种建立可靠的标准。例如在岭南造园实践中,树形与柳树相似的串钱柳可营造同样的婀娜景致,而石栗树姿挺拔,叶似梧桐,也不妨在岭南园亭内“匝地”而植。同时,这些造园字句与园亭绘画一同为我们勾勒出明清古人对“庭荫树”的认识——“槐荫当庭”者,绝非仅仅出于视觉的感受,其带入的丰富起居体验和营造居游之所才是庭荫树经营的根本目的。这恰恰是过分强调视觉刺激,忽略人实际需求的当下“景观”所应反思的。上述种种,仅作浅探,盼能有抛砖之功。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收集。

致谢

在此研究过程中,北京大学的董豫赣老师曾提出宝贵的意见;华南农业大学的王绍增先生以及翁殊斐老师也对本文进行严谨的审阅,并对本文提出宝贵的意见,谨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王绍增.消费社会与风景园林教育[J].北京:中国园林,.1:25.

[2](明)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6;71;;56;62;;51;56.

[3](明)文震亨.长物志[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2:43;45;44.

[4](清)陈淏子.花镜[M].伊钦恒.农业出版社,:91;;;44.

[5]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注释.园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3:;80;93;;;89;93;;;;;;.

[6]徐德嘉.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孙筱祥.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5.

[8](清)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童寯.童寯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阅读精选文章请回复







































儿童白癜风的危害
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gj/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