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表达中国人永恒愿望的一天
▼ 宽 窄 焦 点 ? ? ? 中秋节表达中国人永恒愿望的一天 宽窄说 中华自古盼团圆,明月常在心海悬。多少人间冲天志,到得此时泪涟涟。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难全。惟愿此情永不老,相思绵绵无窄宽。 中秋,三秋至此为半,正是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天净无片云,地静无纤尘。往往是,两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清光万里,最是照见,孤独时。明月易低人易散,相见时难别亦难。由此,更应珍惜现在能拥有的花好月圆夜。 最古老的月亮 中秋节是因月而生的,起源于对月亮的原始自然崇拜。 日与月这两大天体,如它们代表的“阳”与“阴”那样,是古人关于世界的观念中相互对立而又能“致天下之和”的两极。日与月,还分别对应时间概念上的“日夜”,季节体系中的“春秋”,和空间方位上的“东西”。《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而且祭日是在东郊,祭月则是西郊。 关于月亮的叙事也发生着演变。 始作于战国的《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提到了一位跟月亮有关的女性神:“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神话学家袁珂认为,这个生下了十二个小月亮还给他们洗澡的女神常羲,或者也叫常仪,在后来的神话演变之中,变成了后羿之妻、奔月的仙女嫦娥。嫦娥奔月、悔偷灵药的故事,到了汉代日益完备,《淮南子》中这样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此处的姮娥,即为嫦娥。这个故事流传于民间,被添枝加叶,情节越来越生动完整。时至唐代,月亮的神话中又演绎出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情节。 年年望月和讲故事的人不同,但月亮却总是那个映照着世间诸客往来归去的古老月亮。无怪乎诗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最年轻的民俗大节 月亮石古老的,但祭祀日月是皇家礼制,是帝王借与“天”对话的专属权力来统治臣民的一种手段,普通百姓并无缘进入祭礼之中。民间有“秋报”,也就是在秋天禾谷成熟之季以丰收的果实来酬谢神灵,这种祭祀活动可以看作后来形成中秋节的一项元素。 但直到汉魏时期,各种文献史料里都没有关于民间祭月习俗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岁时专著、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并无中秋节的记载。 直到唐代,文人中才兴起了八月半赏月玩月的风尚,或许是月亮这个宇宙间神秘而又伟大的存在十分能够引发文人们感物怀人的情思,在唐诗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句子,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等。唐人的小说、野史中,也描述了唐玄宗中秋望月、游月宫并作霓裳羽衣曲之事,尽管我们不能把这样的记载当作史实,却可以看到当时的宫廷也崇尚玩月的雅事。 如果说唐代精英阶层在八月半的活动为中秋节的产生形成了“赏月”这一内核,那么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确立起来:不单文人聚会赏月往来唱和,普通民众亦宴赏行乐。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描述了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同节日的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可见,无论有钱没钱,人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过中秋,例行的宵禁也取消了,这是一个不眠的欢乐之夜。 中秋节在宋元年代尚为一般性节日,至明清则重要性显著上升,成为了民俗大节。在明清文化世俗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充满世俗情趣的中秋节俗得以成型。 依民俗学者萧放所言,“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祀、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了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节日是生活中华彩的亮点,节俗演变回归到对于生活本身的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环鏍?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㈠ソ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gj/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总第168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
- 下一篇文章: 昨夜今晨新闻速览雪后放晴,山区道路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