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秦汉贡橘制度考
秦汉贡橘制度考 基本信息 摘要:秦汉时期,北方朝廷对各地物产、特别时令水果“岁以为常”的需求,是形成贡橘制度的动因。南方橘子到达宫廷,需要中央少府、太官令、御羞等机构与地方官府及橘官等共同配合,完成贡橘接收与发出工作。将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邮传制度,中央丞相总领,太尉(武帝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管辖,地方由郡(县)守负责,郡(县)尉直接管理运输,由此形成秦汉贡橘制度。贡橘制度对特殊农作物管理、进贡、邮传及各机构配合是很大考验,同时,对出土秦汉封泥“御羞”、“中羞”、“橘官”、“橘印”、“严道橘丞”等含义及相互关系的揭示意义重大。 作者简介:?李超,男,西安博物院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秦汉史。文章原刊:《农业考古》年第6期。 橘1,古文献中屡有出现,秦汉前已有论述。《晏子春秋》:“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1]?(卷六P)?《东观汉记》:“建武中,南单于来朝,赐御食及橙、橘、龙眼、荔支。”[2]?(卷二十P)?千余年来,橘产于南方而北方不生之真理一直延续,秦汉封泥“橘官”、“橘邑”、“严道橘丞”等如何解读?分赐臣下的贡橘从何而来?南方贡橘输往北方,期间如何保障贡橘运往朝廷,到达皇帝手中? 一、秦汉时期及之前贡橘史料考察《盐铁论》:“禹平水土,定九州,四方各以土地所生贡献,足以充宫室,供人主之欲,膏壤万里,山川之利,足以富百姓,不待蛮、貊之地,远方之物而用足。”[3]?(卷三P)?虽是久远传说,却明确一点,四方特产不同,贡献宫室各异,宫廷成为汇集全国特色物产的机构,专供天子生活享用,四方贡献方物的传统极早建立。又《周礼正义》:“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郑司农注:物贡,杂物鱼盐橘柚。”[4]?(卷三P-)?贡橘列入九贡之一,足见贡橘之重要。 《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5]?(卷三P-)?本段被《史记》、《汉书》广泛传引。《史记·夏本纪》:“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孔安国注曰‘小曰橘,大曰柚。锡命乃贡,言不常也。’郑玄注‘有锡则贡之,或时乏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6]?(卷二P58-60)?《汉书·地理志》:“厥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于淮、泗。颜师古注‘柚,似橘而大,其味尤酸。橘、柚皆不耐寒,故包裹而致之也。锡贡者,须锡命而献之,言不常来也。柚,音弋救反。’[7]?(卷二八上P)?《尚书·禹贡》之文,讲九州之扬州,田地、物产。将孔安国、郑玄及颜师古等注解:扬州出产苞茅、橘柚,出产锡多则进贡,少则不贡,意思颇难理解,也不合常理。进贡特产有数量和质量规定,不因缺乏取缔。此段前句,已将扬州矿物贡金三品如数说明,并已叙述完整,如何能在农作物特产之后加入锡类矿物,颇不合理。扬州贡献的物产,除了矿产资源贡金三品,还有农作物特产。苞茅是朝廷用于祭祀祖先的物品,朝廷及地方诸侯各地祭祀,必不可少,不会随便取消。橘、柚等北方缺失的物品,是皇帝享用的必备物品,也不会随便取消。至于锡贡出现与农作物同句,需要考证锡的真实含义。《尔雅》:“赉、贡、锡、畀、予、贶,赐也。”[8]?(卷一P17)?将锡、贡同属赐的范畴,是从物品转移角度进行总结,未严格区分,所以说此处的锡,当与贡同。文字应解释为:苞茅、橘柚进贡,沿着江海,通往淮、泗等地。 橘的文化表现。《孙子算经·卷中》:“今有五等诸侯,共分橘子六十颗,人别加三颗。问:五人各得几何?答曰:公一十八颗,侯一十五颗,伯一十二颗,子九颗,男六颗。”[9]以橘为分配对象的排列组合模式,撇开数学原理不探讨外,仅就赐分对象和物品看,足以说明橘的稀有性和分赐的重要性。《史记·货殖列传》、《汉书·货值》有相类记载:“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即二十万,而更繇租赋出其中,衣食好美矣。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蹏,牛千蹄角,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波,山居千章之萩。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桼……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10](卷一二九P)?[11]?(卷九一P)?普通百姓如果拥有上述之一项,特别蜀、汉、江陵之人,能有千株橘树就享有财富,即可过上千户侯的生活。 地方进贡物品常态化。《荀子·正论篇》:“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夫是之谓视形埶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制也。”[12]?(卷十二P)?王者的标准,体现在日祭、月祀、时享、岁贡,根据各地情形制造器械,衡量远近规定进贡物品等。《后汉书·南匈奴传》:“元正朝贺,拜祠陵庙毕,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赐彩缯千匹,锦四端,金十斤,太官御食酱及橙、橘、龙眼、荔支;赐单于母及诸阏氏、单于子及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骨都侯有功善者,缯彩合万匹。岁以为常。”[13]?(卷八九P)大汉朝廷在朝贺祭祀陵庙后,赠送单于使节缯、锦、金等,并赏赐皇帝御食的肉酱、橘、荔枝等,彰显大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且“岁以为常”。每年赏赐物品,这些物品北方不出产,全由南方之地进贡,即“岁贡”。要保障这种常态机制,稳定的来源是根本,而这一根本的指向,只能是“淮南”等南方区域,与北方毫无干系。完整的贡橘流程及这一流程下形成的各项规定,构成了秦汉时期的贡橘制度。执行这项制度的机构及制度运作,是本文探究的重点。 二、贡橘制度接收-中央少府及相关机构考《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七)[八]官令丞。”[7]?(卷十九上P)?少府职责以山海池泽的税收,保证皇帝日常生活。贡橘北方的最终服务机构,少府是不可避开部门。少府下辖部门众多,与皇帝日常生活相关。皇帝饮食,由少府之下的太官管理。《汉官六种》:“太官令,两梁冠,秩千石,丞四人。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聪明者,光禄上名,迺召拜,比秩四百石。三岁为令,以供养劳苦迁。左丞有汤官丞,掌诸甘配。有菓丞,掌菓瓜菜茹薪炭。”[12]?(P)?《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1年)六月:“置少府海丞、果丞各一人。颜师古曰‘海丞,主海税也。果丞,掌诸果实也。’”[7]?(卷一二P)?太官掌管皇帝膳羞,属官有左官、汤官丞、果丞等。秦封泥中有“大官丞印、泰官丞印、泰官库印”[13]?(P-)?。太官有专门仓库,存放物品是包括果丞管辖的瓜果菜等,贡橘属其中无疑。果丞掌管果瓜菜等物,包含本地盛产或异地生产的岁贡物品。而果丞建立在西汉晚期。至果丞未设前,岁贡的果瓜菜应由太官令的另一属官管理。 《汉官六种》:“太官,主膳羞也。”[12]?(P)?膳羞之意,《周礼》有闻。《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案:贾谓天子庶羞百二十品,以笾豆之分,则六十豆也。”[4]?(卷七P-)?笾、豆为盛放物品的器物,盛放物品如“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乾莒棋僚、榛实。加笾之实,蓤、芡、栗、脯。”[4]?(卷十P-)?羞有百二十品,此处列举枣、栗、桃等水果和蓤、芡等草本植物,远不够百二十之数,以此推之,天下珍奇水果蔬菜都可纳入“羞”之所指,橘柚名列其中无可争议。《广韵校本》:“羞,耻也,进也,又致滋味为羞。”[14](卷二P)?致滋味是具有各种味道,果菜类食物酸甜苦辣咸等,贡橘属“羞”。据此分析,封泥中与“羞”相关的封泥含义可以明确。已出土秦封泥中有御羞[15]?(《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的发掘》图一八,1,图版十)?、御羞丞印[16]?(P-)?(图1,御羞丞印封泥拓本)、御羞行府[17]?(P)?等,御羞掌管供皇帝使用果菜类贡品的部门,是贡橘管理的中央机构。这一结论,可从《汉书·百官公卿表》验证。“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水三丞,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厩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7]?(卷十九上P)?御羞的上级机构水衡都尉,汉武帝元鼎二年(前年)设立,属官御羞似乎不能早于此年。但后句“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则打破了这个误解。御羞是少府的属官,掌管贡橘等果瓜菜类时令食物,是太官令下属果丞前身。至此,太官令下属包含御羞无疑。 ? 图1御羞丞印封泥拓本? “御羞”注解纠正。“如淳注:‘御羞,地名也,在蓝田,其土肥沃,多出御物可进者,《扬雄传》谓之御宿。《三辅黄图》:‘御羞、宜春皆苑名也。’师古曰:‘御宿,则今长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蓝田。羞、宿声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羞者,珍羞所出;宿者,止宿之义。’”[7]?(卷十九上P)?《封泥考略》:“御羞丞印,右封泥四字,印文曰御羞丞印。……”[18]?(卷二P53)?吴式芬、陈介祺认同如淳等注解,御羞为地名,盛产向宫廷进贡物品。他们的解释似乎能自圆其说,也颇合情理。但以御羞为地名,仅代表蓝田县所产物品进贡,无法解释御羞何能作为一个机构存在。同时,以蓝田所出特产为宫廷进贡唯一来源,与以上所进贡荔枝、橘柚不合。将“御羞”释地名或进贡御物来源,是对“羞”片面理解而造成的。 另一类封泥“御羞行府”的解读。“行”,据《尔雅》:“路、旅,途也。路、场、猷、行,道也。”[8]?(卷五P)?行与道路相关,不能明确具体含义,应作进一步延伸,是与道路运输相关的部门。王辉先生认为:“‘行府’应是‘行羞府’或‘羞行府’之省称。……御府设‘行(羞)府,备办宫廷膳食所需珍羞。’”[19]?(P)?御府功能,据颜师古注:“御府主天子衣服也。”[7]?(P)?御府职能与史书所载不符。《史记·平准书》:“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6]?(卷三○P)?若按御府掌管天子衣物,而将天子衣服提供给胡降者,显然于理不通。王文所引见有“御府金府”、“御府帑府”、“御府器府”、“御府瑟府”[19],御府之下包含金帑钱财、乐器、器物等与皇帝日常享受相关,“御府行府”与御羞府诸部门略同,主管运输的部门。“御府行府”非“御府行羞府”省称自明,且有“御羞行府”[17]?(P)?封泥存在。同理,“御羞行府”需要满足与道路相关,又为贡橘服务,应是各地贡橘的管理机构,即接洽与地方运输而来贡橘的部门,后移交御羞丞完成。据上水衡都尉,御羞有两丞,出土资料仅有“御羞丞印”和“御羞行府”两种,根据两者职能,可能为平行机构。御羞行府为御羞之另一丞,或可称为御羞行府丞。 御羞与中羞。中羞,是与皇后、太子等有关的珍羞。已发现封泥有:中羞、中羞丞印(图2,中羞丞印封泥拓本)、中羞府印(图3,中羞府印封泥拓本)、中羞行府[13]?(P-)?,中羞行府[20]?(P41)?。(《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此封泥原释“中行羞府”,但秦封泥有“中羞”,又有“行府”、“御羞行府”和“御府行府”等,故此封泥应释为“中羞行府”,对此,笔者赞同。)“御羞”和“中羞”含义,有众多不一的解读。“御羞应为掌饮食之官。……中羞,职司当为太子、皇后、皇太后膳食之官。……中羞府印,中羞府为中羞之府藏,掌膳厨器用也。”[13]?(P-)?“中羞行府”是随后宫妃嫔出行的“中羞”机构,或统属于“中羞府印”,或与之平级。”[21]?(P)“御羞”与“中羞”,分属不同机构,御羞专供皇帝的珍羞,中羞则是管理皇后、太子等的珍羞贡品,中羞管理,是属于詹事机构。“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7]?(卷一九上P)?詹事、少府分别主管中羞和御羞。向宫廷进贡各地特产,少府下属的御羞掌管了整个进贡的渠道,到达宫廷后进行重新分配。因此,御羞和中羞之间,势必架起一座桥梁进行沟通。根据以上对行府考证,中羞功能当与御羞相类,仅是服务对象差异。御羞有两丞,中羞是否如此。已出土“中羞府印”、“中羞行府”,似乎说明中羞的管理同于御羞。 ? 图2中羞丞印封泥拓本 ? 图3中羞府印封泥拓本 自此,中央管理贡橘的机构已经明晰,少府是中央管理贡橘工作的最高机构,下属太(泰)官令主管膳羞,是皇帝饮食管理的机构,下设两丞,御羞行府和御羞丞,进行地方贡橘接收与分配,御羞丞及御羞行府是贡橘管理的接收机构。 三、贡橘制度发出-地方政府及橘官明确中央贡橘管理机构后,需要对地方贡橘管理进行考证。秦汉时期盛产橘子的地方,以严道最为有名,设有“严道橘官”,为特产设置专门机构,保障向宫廷进贡。因此,各地橘官是贡橘制度运行的实施方。因南方区域产橘较多,《战国策·赵策二》“请屏左右,曰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大王诚能听臣,燕必致□裘狗马之地,齐必致海隅鱼盐之地,楚必致橘柚云梦之地,韩、魏皆可使致封地汤沐之邑,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22]?(卷十九P)?产橘之地较多,不限于严道一地,因此,不能将橘官与严道划等号。各地设置橘官不一,如何区分具体区域所指,暂无法完全解决。现就已出土秦、汉封泥进行分述,以期能探冰山一角。《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6]?(卷五P)?严道属蜀郡,盛产橘子,但非贡橘的唯一管理机构。《汉书·地理志》:“巴郡,秦置。属益州。……朐忍,容毋水所出,南。有橘官、盐官。……鱼复,江关都尉治。有橘官。”[7](卷二八上P)?朐忍、鱼复等属巴郡,专设有橘官。南方楚地云梦等,都盛产橘子。如此看来,橘官的地域,并非单指蜀郡严道。据现代学者考证:“‘严道’自秦置县,迄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它的辖区包括今之天全、芦山、宝兴、荥经、雅安、名山、石棉、汉源等地,即今雅安地区。治所在今荥经古城坪。”[23] 秦封泥有:“橘监,此疑为秦印之道,为有巴蜀向关中输送橘果之官署,自秦而汉相继未衰。橘印,此亦为秦橘官用印之遗。”[13]?(P)?,“橘官(图4,橘官封泥拓本),官署及职官名。主岁贡橘。”[16]?(P)?,橘府[24]?(P,号)?。日字界格,笔划阴柔,与其它秦式封泥文字比对,系秦封泥无疑。“橘邑丞印”[13]?(P)?橘府、橘官、橘监、橘印、橘邑丞印等秦封泥,不能明确属何地掌管贡橘的官署,橘府以府相称,应是橘官的高级长官。橘官和橘印,是专门管理贡橘管理的地方机构,橘监和橘邑丞印属下级机构,几者关系及所代表的地域范围,尚且不能明晰,只能证明其存在。同时也说明,秦代的贡橘地域,暂时没有固定。王辉先生《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中所列:严道丞印、严道橘丞(出处西安文保所藏)?[17]?(P)?经查证为汉封泥。“严道橘园”[25]?(P)?,从印文内容来看,字形方正粗壮,与秦印细线条截然不同,亦属汉印。至今,尚未看到属于秦的“严道橘”印文,正好与已出土的橘府、橘印、橘丞、橘邑等无法表明地址的封泥相互对照,秦未有专严道从事贡橘的事实不证自明。 图4严道橘丞封泥照片? 汉代有严道橘丞。《封泥考略》:“右封泥四字,印文曰严道橘丞,又一曰严道橘园。……橘丞即橘官,其止曰橘园而无官号,疑守园掾吏之印。庄子尝为蒙漆园有吏,橘园亦有吏矣。印谱有廷掾及易阳廷掾印。《两汉金石记》有史印廷掾及史皆有印园吏,未必无印,又据赋云,户有橘柚之园,当时所置园吏,必不少贡。又勤故所传泥封,亦橘园为独多。又巴郡朐忍县注南有橘官,亦一证也。”[18]?(卷六P37)?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进行考证,将橘丞同于橘官,是未见橘官封泥作出的判断。橘丞和橘园,是严道政府管理之下机构,职能高低,橘园管理接近实际工作,职能应较橘丞为低。当然,能拥有封泥存世,说明官署重要。这些官署,是地方贡橘底层的管理机构。根据汉代产橘地域分析,还应有朐忍橘丞、鱼复橘丞等,现今尚未有实物出土,但不能否认管理贡橘的机构存在。 以上所引《汉书》中“橘官”,列属于郡级、县级之下,郡(守)、县(令)长是贡橘管理的地方机构,通过地方郡县级机构与各地橘官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保障贡橘向中央机构发出。 四、贡橘制度实施-邮传《三辅黄图》:“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数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26]?(卷三P)?扶荔宫是上林苑中离宫,内种植了一些南方奇珍异木,在北方虽然不结果,但仍受到汉武帝重视。同时,也牵扯到了一些岁贡事宜,即贡橘的运输方———邮传,是秦汉时期文书传递机构。 秦汉邮驿管理,有多位学者进行过论证。白寿彝先生认为:“邮是传书的机关,也可供人止宿。驿,也是一种传达消息的设备,和邮相似。……驿所用的交通工具,以用马为原则……但有时也有用车而称驿者。”[27]?(P94-96)?楼祖诒先生认为:“秦汉因袭周制,在中央由太仆掌舆马邮驿事务。”刘广生先生认为:“秦汉邮驿管理在中央由丞相总负起责,但九卿之一的少府则是实际的中央收发机关的首脑,九卿中的卫尉、大鸿胪(景帝时称大行令)也与邮传有密切关系。此外,监管邮驿事务的还有御史大夫,主要是通过巡行和对使用邮传的使者发放‘封传’进行监察。”曹尔琴先生认为:“西汉邮驿由丞相总管,九卿中的卫尉、大鸿胪都直接执行邮驿事务。”[28]高敏先生认为:《秦汉邮传制度考略》“以此言之,西汉时的大鸿胪下设有驿官令丞。‘驿官’与‘译官’不同,前者显系中央机构中主管邮传事务的官吏。西汉时的大鸿胪既为秦的‘典客’演变而来,则秦时‘典客’下的‘行人’一官,也应是主管邮传之事的官吏。”[29]彭浩先生认为:“传是传舍的简称,也称驿,设于交通线旁,为过往官吏提供食宿,并为其乘用马匹提供草料。”[30]陈治国先生认为:“除了‘邮’之外,秦时的‘传’也是传送文书的机构。”[31]学者们均以《汉书·百官公卿表》为蓝本,将具备传递功能的机构纳入到邮传管理机构中,这种网罗下总结,牵扯到部门之间事务交叉、职能重叠之事,难以理清,未免偏离事实。且对邮传的认知,都与文书传递相关联,未有涉及四方贡物,贡橘之事可扩大邮传的职能范围。皇帝所需贡物,特别时令贡橘,必须严格控制邮传时间,才能保证贡橘由南往北运往宫廷。而此处的邮传,排除个人行为的“轻足行”,需借助传车等工具。 邮传有用车马的规定。《张家山汉墓竹简·傜律》“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訾(赀)者以赀共出车牛及益,令其毋訾(赀)者与共出牛食、约、载具。”[32]?(P64)?通过邮传传送,如果县府车或牛不足,可以征发判处貲刑之人提供车或牛补充协助,和那些没有判处貲刑的人一起从事徭役运输。本律是对征发徭役时车、牛不足的临时补救措施,客观反映了官府运输任务繁重,存在力不能支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本地官府承担的多种任务外,贡橘任务的特殊性和时间紧迫性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笔者以为,从邮传用人根源入手,是解决邮传管理的根本所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轻车、坼张、引强、中卒所载傅〈传〉到军,县勿夺。夺中卒传,令、尉赀各二甲。”[33]?(P)?此条有关军事物品的运输,县中不得截夺,否则县令、县尉貲二甲。向宫廷进献时令果蔬想必比此更受重视,处罚程度应是最重的,也可见县令、县尉与物品运输的直接或间接关系。最直接的证明,是县尉参与邮人管理及物品运输。 “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启陵乡夫敢言之:成里典、启陵邮人缺,除士五成里匄、成,成为典,匄为邮人,谒令、尉以从事。敢言之。(J1(8)正面)正月戊寅朔丁酉,迁陵丞昌郄之启陵。廿七户,已有一典,今有除成为典,何律令?应尉已除成、匄为启陵邮人,其以律令。……”[34]?(P94)?启陵邮人不足,需要补充,由启陵乡啬夫向上级迁陵报告,得到答复是已经应县尉的要求,将此二人补充为启陵的邮人。又“廿八年七月戊戌朔乙巳,启陵乡赵敢言之:令令启陵捕献鸟,得明渠I雌一。以鸟及书属尉史文,令输。文不肎(肯)受,即发鸟送书,削去II其名,以予小史适,适弗敢受。即詈适。已有(又)道传中出操栮楫以走赵,奊訽III詈赵。谒上狱治,当论论。敢言之。令史见其詈赵。IV”[34]?(P-)?启陵乡捕获鸟后,将文书和鸟交给尉史,尉史为县尉属官,尉史拒绝,并将文书中自己名字去掉,让小史送,小史不敢接受,尉史继而责骂诸人,启陵乡赵因此上告尉史,请求按律判案。从本案可知,向上进献异鸟,尉史承担运输,则进贡物品的运输由县尉掌管。 汉代县尉职责包含邮传。《汉官六种》:“汉承秦郡,置太守,治民断狱。都尉治狱,都尉治盗贼甲卒兵马。……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闲相去二里半,司奸盗。”[12]?(P49)?汉代地方机构设置,邮传显然包含于内,地方机构最高长官为郡(太)守和县令(长),郡尉和县尉主管地方安全事务和甲卒兵马等人事调动,并属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管辖。如此,郡县级邮传管理系统可以明晰。县尉是邮传直接管理者,县(令)长统领,郡级则由郡守、郡尉,上升到中央机构,则太尉主管邮传,丞相总负责。 总之,秦汉贡橘制度,中央少府总负责,太官管理,御羞机构直接参与,完成中央机构贡橘接收工作;地方由郡(县)守总负责,橘官、橘丞、严道橘丞等具体负责,完成贡橘发送工作;联系贡橘接收和发送工作,是由丞相总管辖的邮传制度,郡(县)守管理,郡(县)尉直接管理运输。通过邮传制度,将中央、地方管理机构有机联系,共同完成了贡橘工作。同时,贡橘制度,对秦汉时期部分印章、封泥含义的解读,具有突破意义。 参考文献[1]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4]?(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陈玉霞,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5]?(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7]?(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8]?(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钦定文渊阁四库全书·孙子算经·卷中[Z]. [10]?(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兴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1]?(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2]?(清)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M].周天游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3]?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 [14]周祖谟.广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的发掘[J].考古学报,,(4). [16]傅嘉仪.秦封泥汇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7]?王辉,王伟.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M].西安:三秦出版社,. [18]?(清)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M].北京:中国书店,. [19]王辉,王巧英.释文雅堂藏几枚与府有关的秦封泥[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21辑). [20]罗福颐.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 [21]王伟.秦玺印封泥职官地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 [23]李中.严道古地[J].文史杂志,,(6). [24]许雄志.鉴印山房藏古封泥菁华[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5]?孙慰祖.古封泥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6]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 [27]?白寿彝.中国交通史[M].上海:上海书店,. [28]高荣.本世纪秦汉邮驿制度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6). [29]高敏.秦汉邮传制度考略[J].历史研究,,(3). [30]彭浩.读张家山汉简《行书律》[J].文物,,(9). [31]陈治国.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J].中国历史文物,,(1). [3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J].北京:文物出版社,. [3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 [34]?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注释1?橘和桔含义不同。《说文解字》:“橘,果,出江南,从木矞声。”,《说文解字》:“桔,桔梗,药名,从木吉声,一曰直木。”二者含义不同,故用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tx/8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悠悠诗社第7期群星璀璨一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