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习19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班黄山行

记录小组:第九组、第十组

实习时间:年4月19日

实习地点:安徽黄山

指导老师:董平老师、管卫华老师、朱岭老师、黄旭老师

实习接近尾声,19级人文城规班同学终于迎来了本次实习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登黄山。黄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为此次登山,同学们早就厉兵秣马(bushi),对征服黄山信心十足。

从住宿的汤口镇出发抵达黄山风景区后,乘缆车和步行的同学兵分两路,途径半山寺、莲花峰、百步云梯等地,会合后共同游览了鳌鱼峰、光明顶、黑虎松、梦笔生花、始信峰和竖琴松等著名景点,最后由云谷寺下山。游览路线大致沿岭,视野开阔。

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具体位于东经°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山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黄山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最高峰莲花峰,海拔m。黄山自然风光优美,其自然景观轴线为群峰—秀水—怪石—云海,加上崖、洞、涧、池、潭、瀑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雄、奇、险、秀、奥、旷”等特征。人文景观荟萃,其轴线为宗教文化—现代建筑—摩崖石刻—书画题记。黄山历来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自然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

我们住宿的汤口镇隶属于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位于黄山风景区南缘,是出入黄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素有"黄山门户"之称。汤口镇东与徽州区交界,南与休宁县、歙县毗连,西与黟县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住宿此处也为我们几天的行程提供了便利。

黄山地质地貌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黄山地区在距今8-4亿年前属古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在距今4-2亿年前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期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岩浆沿复背斜和复向斜交错带侵入后可发生圈闭,故形成多期的特点。黄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风景区面积的70%。

黄山断裂构造和垂直节理发育;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球状风化;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登山起点慈光阁

“挂石攀云半日斜,峦山深处饱烟霞。”

黄山上猴儿很多。我们坐车进山时,猴群多次被我们侵扰。黄山短尾猴是藏酋猴的亚种之一,属灵长类动物,是猴科中较大的一种。四肢粗壮,体态高大,肌肉丰满,两眼炯炯有神。成它们蓄着山羊胡,长眉短尾,面大腮圆,身披深褐色长毛,色彩纯正,因其尾短不过6厘米,好像被人用刀砍断了似的,名短尾猴、断尾猴。

它们栖息高度在黄山为米-1米(最高峰米),主要利用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带这两个林带,分布于黄山风景区西南部三十六巨峰之云门、桃花、浮丘三峰夹抱形成的峡谷。

“我们登到第一个平台时,顺着山路下来了一只大猴。它直愣愣地望着我们求食,于是有人给猴儿投了黄瓜、鸡蛋等食物。这猴儿很是护食,嘴里嚼着黄瓜爪子还抱住剩下的,在吃鸡蛋时也懂得剥开食用,嚼完还会吐掉鸡蛋壳,令人啧啧称奇。”

黄山松

黄山松是由黄山等独特地貌和气候条件下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种,属松科松属。黄山松生长在海拔米以上,较马尾松其叶更为粗短,较油松它的树脂道有不同的性状。它为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凉润、耐瘠薄,生长迟缓。

年12月8日,一名游客将未燃尽的烟蒂扔下山崖枯枝落叶处,酿成大火,黄山发生重大火灾事故,周恩来总理获悉后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黄山最名贵的迎客松。山火无情,天都峰数千棵松树被毁,只剩下枯干残枝无言地望着天空。为防止再发,黄山管理处在天都峰脚竖立一块"戒碑"示警登山者引以为戒。顺山路而行,我们也注意到沿途路边修建有许多森林防火蓄水池,以备不虞。

行至玉屏楼,游人甚众。天气晴朗,与闻名遐迩的迎客松合影留念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恐怕就是黄山上最热闹的所在了。

“一藕开作黄山花”

黄山风景区为保护景区的生态,每隔五年莲花峰和天都峰要进行轮换封闭一次,以便景区的生态可以封山育林、修养生息。今年向我们开放的莲花峰,是黄山风景区境内第一高峰,海拔.8米。位于登山步道玉屏楼到鳌鱼峰之间。莲花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因主峰突兀,小峰簇拥,俨若新莲初开,仰天怒放,故名“莲花峰”。

沿途风光奇绝,山石千姿百态,树木清丽挺拔。峰壁间不时见“真好造化”、“非人间也”、“名不虚传”、“天海奇观”等摩崖题刻。我们通过狭窄的登峰盘道向上攀行。盘道在岩石上凿刻而成,十分陡峭,大部分的盘道十分狭窄,只能通行一人,有些地方甚至没有护栏,攀登起来十分惊险刺激。

莲花峰的峰顶较小。我们到达峰顶后,坐在一块巨石上休息观景。在上面可以东望天目,西瞻匡庐,北窥九华与长江。四面八方的云海尽收眼底,无比壮观。我们的身体与自然无限亲近,顿时有不虚此行之感。

“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光明顶位于黄山中部,是黄山的主峰之一。海拔米,为黄山第二高峰,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黄山三大主峰。明代普门和尚曾在山顶上创建大悲院,因为建院之初有众神到贺,光彩夺目,而取名光明顶,实际上因为此处高旷开阔,日光照射长久,故名光明顶。现在在其旧址建立了华东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台。

尽管顶上并没有什么奇石胜景,但是有一天然平台,明代袁中道《游黄山记》写道:“北上光明顶,三十六峰皆见,如登广漠之庭,主人皆出而与客相酬者”。

到达光明顶后,我们在平台上休整。举目四眺,晴空万里,群峰尽收眼底。在莲花峰望光明顶时,觉得遥远非常。我们登上光明顶后再回看莲花峰,其间感觉妙不可言。

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位于黄山的北海景区。北海散花坞左侧,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故名“梦笔生花”。

关于黄山的“梦笔生花”,有多种传说,虽然“梦笔生花”的成语来源于南北朝的江淹或纪少瑜,但黄山关于“梦笔生花”的传说最广为流传的版本却跟李白有关。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李白曾在梦中梦见一座深山松海中有一支巨笔挺立,直插云霄,笔端有一朵鲜花盛开。之后李白游览名山,来到这里,看到笔峰大以为奇,失声喊道:“梦中之笔花原来在此也!”。

年,黄山风景区这棵几乎与国宝迎客松齐名的黄山古松开始枯萎,最后彻底死亡,景区用仿真树替代长达17年。经历“塑料树“事件后,在年,景区重新选植了一棵黄山松到梦笔生花原来扰龙松位置,并养护成功。梦笔生花胜景终于恢复到自然的面貌。

“黑虎曾经眠顶上,针须铁甲貌狰狞。”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黑虎松。黑虎松生于白鹅岭索道站下坡至始信峰岔路口海拔米处狮子林。传说有一僧人到狮子林,路过此处,忽见一黑虎卧于松顶,转瞬间,黑虎又不知去向,只见一株高大的古松。黑虎松枝干粗壮,针叶苍翠,干校气势雄伟,一派虎气,且冠盖浓绿近于黑,酷似一只黑虎卧于坡下,故称“黑虎松”。有诗记之曰:“古松一见态惊人,爪舞牙张眼鼻真。黑虎曾经眠顶上,针须铁甲貌狰狞。”

“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

走过黑虎松,很多同学都已经十分疲惫,所以部分同学选择就此打道回去,没有能游览始信峰。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如入画境,似幻而真,方信黄山风景奇绝,便题名“始信”,后渐名传遐迩。在始信峰,我们可以看见周围数座山峰组成的峰林,汇聚了许多黄山名松,山峰和松树的搭配让人为之倾倒,很有画境,“始信峰”名不虚传。

始信峰远眺

扁担下的“黄山松”

一路上山、下山,挑夫很多。虽然黄山已经有云谷、玉屏和太平三条索道,但主要运输的是游客以及山上酒店的大宗物资,蔬菜水果以及食品饮料仍然需要挑夫们日复一日挑运上山。

挑夫的每一挑货物少说都有百斤,他们的肩膀和小腿肌肉都变形严重。挑夫们累了,也不会坐下来休息,而是用木杖稍稍支撑,身体略微倾斜,就这样站着歇脚。因为他们知道,停下来腿就会软,再也爬不上顶峰。“行百里者半九十”他们就是这样做的,爬山也是一气呵成的过程,一鼓作气,不能有丝毫的怠惰,因此挑夫的脚步总比游人快些。我们了解到,挑夫每挑一斤货物上山,收入为1元左右。

南朝范云有诗云:“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黄山松大多生长在八百米以上的高海拔峰谷之间。无论狂风雷电,还是冰霜雨雪;无论是根底的艰难贫瘠,还是环境的困顿险恶,都不能消磨黄山松坚忍的意志。而黄山挑夫,又何尝不是这黄山松的化身,把身躯变成硬弓,头顶千尺悬崖,脚蹬万丈云海,数十年如一日,奉献并扎根于黄山之上,与其融为一体。

云谷寺

经过艰苦的一天,我们来到了黄山之行的终点——云谷寺。云谷寺位于黄山钵盂峰下,罗汉峰和香炉峰之间,海拔米。南宋右丞相程元凤曾在此读书,故又名丞相源。明代文士傅严漫游至此,应掷钵禅僧之求,手书“云谷”二字,此后禅院改名“云谷寺”,云谷寺就成地名了。这一带山峦重叠,溪谷蜿蜒,云雾吞吐,明万历间在此建掷钵禅院,崇帧时改名云谷寺。

今寺已不存,旧址上盖有宾馆,自东路登山者在此小憩,可远眺变幻风云奇景,品尝黄山毛峰名茶。步行下山的同学在路的尽头见此寺,惊喜之感溢于言表。

《沁园春·忆黄山》

南宋-汪莘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如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有人说,没去过黄山的人向往黄山,登过黄山的人留恋黄山。此次黄山之行一洗烦忧,使我们身心疏朗,更觉前途坦荡了。

参考资料:张理华.黄山地质旅游景观成因机制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69-72+78.

END

文案

第九小组第十小组

图片

第九小组第十小组黄旭老师张洋网络

编辑

王姝颖

更多后续实习实况更新,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gj/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