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宝安日报

油松

漫步油松村,可以看到,石砖小巷笔直通幽,青瓦排屋整齐有序,祠堂、书室、民居依然完好,屋檐浮雕精美传神,大王爷庙香火鼎盛,岁高龄古枫树见证了富饶之乡的发展……

村名溯源

油松村,位于龙华街道油松社区。油松村世代流传着一个传说,油松先祖是继清湖廖氏之后迁到龙华定居的,是第二批来到龙华开发生产、定居生活的人群,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

上油松老村全貌

油松最早叫“楼溪”,地处坂田南坑溪流和民治的白石龙溪流相汇之处。因为长期被水冲刷,形成无数涌沥,游氏迁入此地初期称为“游涌”,后来因为谐音又称为“游松”,在河上游称为“上游松”,下游则为“下游松”。后又因谐音将“游松”书写成“油松”,但《游氏族谱》里一直沿用“游松”一名。

姓氏来源

油松村的主要姓氏为游氏。游姓,系自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友(史称郑伯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年―前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上油松村正门

游氏原居定广平一带(在今河北),时至东晋战乱,无法在祖地生产生活,为了生存避开战乱,所以背井离乡往南迁,迁至闽、赣。入闽始祖为游植、游匹二人,游植居福建南部莆田,为南支始祖,游匹居福建北部建阳,为北部始祖。这就是史传的南支(莆田)、北支(建阳)之说。而油松的游氏是植公的后裔,称为南游(福建莆田支),后又从福建迁来广东,后来祖先七世祖裔昌公在明朝中下期,从东莞寮步迁徙到龙华油松,从此一直定居在油松。

游氏祖先看中了油松环境,利用河两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运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兴农业、畜牧业、养殖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饶之乡。

古迹遗存

游氏家祠

油松本来有宗祠一栋、家祠三栋,庙宇、书室各有祠堂,现仅剩上油松村游氏家祠。在建筑结构上,家祠一般为二进三开中天井,是油松游氏开灯祭祖的地方,宗祠则一般为三进。

游氏家祠

走进游氏家祠,可以看到,红梁青瓦、雕花精美,左右各一厢房,后厅供奉着祖先牌位。据了解,游氏家祠始建于乾隆年间,嘉庆初期曾被修复,在年被重新翻修。左间房墙上有“家祠建祠碑文”,上面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建祠奉祀以笃亲报本为后嗣者所当然也職为游氏之尊思昔父卓超,兄位大于乾隆丙子年建廰三栋以奉……嘉庆五年岁次庚申六月穀旦本房五世孙游職大等敬立。”

虽然原住村民已经不在旧村落居住,但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除夕、初二开年、中秋节、冬至、婚娶、男丁满月、点灯等均要到祠堂来拜祭祖先。据说游氏在龙华是大姓,在祖先的庇佑下,他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古树老庙

深圳现存的古枫树少之又少,而在上油松就有这么一棵古枫树。古枫树的树名叫“枫香”,至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古枫树位于油松路与新牛路的交会处,足足有13米高,需两人环抱才能将其抱住。村里的老人家说,因为古枫树灵性十足,所以一直被村民奉为镇村之宝,也正是有了古树的庇佑,油松社区自古以来便是周边著名的富饶之乡。

老枫树

俗语有云,古树近旁必有庙,在古枫树前就有一座大王爷庙。听村里老人说,因为村民觉得古树灵性十足,所以在附近修建了大王爷庙,而这座庙也成了龙华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这些传统节日,上油松的居民都会前往祭拜。到现在,不仅是上油松的居民来,其他社区的居民也会前来祭拜,香火旺得不得了,很多老人家每次来都要三叩九拜,整套礼仪下来需要半个多小时。

人才辈出

从游氏家祠出来,游伟明介绍家祠前后都是书室,前面是振声书室,后面是梧轩书室。游氏祖先一贯重视人才教育,设立花红谷贴学,建私塾以培养子孙后代,因而人才辈出。据族谱记载,游氏自油松开基以来,先后有19人中榜进士。

清朝嘉庆时期,游氏十七世祖翔汉公参加科举考试,中榜进士,诰授奉直大夫、五品官人。他为官期间,正直无私。告老还乡后在祠堂右侧建庙祠一座,嘉庆帝赐“紫薇正照”牌匾一块,文武百官见此匾如见皇帝,均要下跪。可惜在抗日时期,此庙祠为日寇纵火所毁。年,油松村遭到了日寇的侵略,庙祠被严重毁坏,传说御匾被幸运地保存下来,但后来在十年动乱时期,不知是村民为了保护文物还是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紫薇正照”御匾被人埋在了家祠右侧。因时已远久,史料有限,其细节又难以考究,后人只记得前人传讲此事。

另有一传说,以前上油松老村村前两侧还建有六个旗杆插墩,均为科举考试中榜成名所立,由此可见油松旧时,人才之鼎盛。

本文主要来源于《富饶之乡人才辈出先后19人中榜进士》,龙华新闻记者康碧艳通讯员游伟明/文,原载于宝安日报

中华游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cd/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