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随着主唱陈力那宛如天籁一般的歌喉,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第一个镜头:一轮红日出云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个“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凄美宛转,将世界上最最美好的事物活生生毁灭给我们看的悲剧故事,就要开场了。

篇首出现的一首五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创作感言。

满纸荒唐言:《红楼梦》一书,很多情节来自作者儿时的亲历,所以写来娓娓动人。但是曹雪芹的本家曹府是在雍正年间被抄家的,当时清朝大兴文字狱,《红楼梦》书中又多有宫闱秘事,为了保护自己写的书不被查封,所以曹雪芹将“真事隐去”,假托“假语村言”,写了这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具有自传体性质的《红楼梦》。

一把辛酸泪:曹雪芹少年富贵,历经世间繁华,后来家道中落,经历华屋山丘,世态炎凉,相传曹雪芹最后写红楼梦的时候,家里穷的几乎没米下锅,天天吃粥度日。创作《红楼梦》这部煌煌巨著又是费尽心血,还时时担心会被朝廷查封,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真是肚里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创作不易,特别是像创作如《红楼梦》一般的传世经典,更是难上加难。饶是曹雪芹是天纵奇才,又家学渊博,以自己亲历之事写成小说,也是需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而成。

作者的创作之苦,皆在这短短十字中。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据说是一个刻在石头上面的故事。

这块顽石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他无才可去补苍天(家道中落,又考不中科举),枉入红尘若许年(少年时期生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经历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往事),如今将这些家庭琐事,闺阁闲情都记载下来,编撰成书,倒是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红楼梦》。

剧中一开头就出现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是他们带着幻化成晶莹宝玉的顽石(就是贾宝玉胸前戴着的那块)下去投胎,才让顽石亲历了这段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人生经历,《红楼梦》的故事由此开始……

《红楼梦》虽然主要讲的是贾府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开篇却是从甄家开始。

姑苏有一乡绅,名叫甄士隐(真事隐),他有一个女儿,名叫甄英莲(真应怜)。

这个甄英莲就是后来被人口贩子拐去,又被薛蟠买到薛家的香菱。

甄士隐年过半百,膝下只有英莲这么一个女儿,十分宠爱,一日带着女儿去逛庙会,正好碰见了带着顽石去投胎的跛足道人。这里原著中有个隐藏情节,没有拍出来。

跛足道人看到了英莲,算出了她以后被拐卖的悲惨命运,所以对甄士隐说: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舍我吧!舍我吧!

甄士隐当然把跛足道人看成疯子,连忙赶他走。

然后跛足道人就对着甄英莲念了一首诗,象征着她一生的命运: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就是烟消火灭时。

菱花就是指英莲,因为英莲被拐卖后,改名叫香菱。

雪澌澌,寓意英莲被卖到薛家之后受尽折磨,最后生命消亡。

好防佳节元宵后,就是烟消火灭时:英莲正是在元宵佳节被拐子拐卖,甄府发生火灾后甄家败落。

《红楼梦》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贾雨村(假语村言)出场了。

贾雨村本来也是诗书仕宦家族出生,有些文才,只是家道中落,暂住庙中,每日以卖文为生。

注意这里来催贾雨村写字帖的鼻子上长着一颗大黑痣的小沙弥,这也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以后还有戏份。

甄士隐是姑苏城中有名的乡绅,礼贤下士,所以与贾雨村认识。在抱着女儿逛街的时候,正好碰见贾雨村。

贾雨村第一次看见英莲,见她眉间有颗胭脂痣,便夸赞道:女公子眉间有颗胭脂记,福相呀!

之所以称英莲为“女公子”是因为我国古代以男为尊,称女孩为“女公子”就是恭维的意思。

但是贾雨村此时的恭维,最后却变成了莫大的讽刺。

元宵佳节之后,英莲被拐,受尽苦楚,再无任何福气可言。

而贾雨村,作为英莲父亲甄士隐的故旧(甄士隐而且对贾雨村有大恩),在做应天府知府的时候,明明可以救下甄英莲,但是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利益,贪赃枉法,胡乱判了葫芦案,将这个可怜的女孩再次推向了命运的深渊。

时逢元宵佳节,贾雨村在葫芦庙吟了一句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把自己比做椟中之玉,奁内宝钗,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从这里可以看出,贾雨村的抱负是很高的,他只是需要一个飞黄腾达的时机而已。

此时甄士隐特地前来邀请他去吃元宵螃蟹大餐,饱餐之后让他吟诗一首。

贾雨村便吟道: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前面两句倒也平常,重要的是后面两句。

中国古代文人作诗一向讲究“诗言志”,这最后两句,贾雨村寓意自己为天上的明月,一旦扬眉吐气,老百姓就要对他顶礼膜拜。

此诗一出,甄士隐便断定贾雨村一定不是久居人下之人,他心气甚高,野心很大,定然是要去走仕途的。

甄士隐本来就是读书人,读书人资助读书人去考取功名,是一件很风雅的事情。他早就有意资助贾雨村,但是甄士隐涵养甚好,不敢贸然开口(贸然开口送别人钱,形同施舍),如今见贾雨村在诗中表露出想要往上爬的意思,他才就驴下坡开口的。

甄士隐向书童招招手,书童就马上捧来了包裹好的五十两纹银,两件冬衣。

想来这是甄士隐早就准备好的,就等着贾雨村开口呢。

而且五十两纹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就够他们庄稼人过一年的开销,这五十两纹银,换成现在的购买力,至少也要好几万人民币。

所以甄士隐对贾雨村说:他义利两字还是懂得的。

可惜甄士隐是重义轻利的君子,却碰到了贾雨村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

别人送了他这么大一笔钱,又处处为他考虑,他也无甚感激之情,只是草草一句:多谢就带过了。进京赶考的时候,也都没有面辞道谢。

后来当官之后,碰见恩人的女儿入了火坑,竟然也不伸出援手!

贾雨村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只讲利益,忘恩负义的小人形象。

贾雨村这个人,虽然品德有瑕疵,但是才干还是有的,真的给他考中了进士,当了知县。

但是他这个人,恃才傲物,不服上司管教,而且喜欢贪污受贿,滥用刑罚,刚刚当官当了一年,就被上司抓住把柄参了一本,被革职了。

革职之后,贾雨村虽然心里十分懊悔,但是他是非常要面子的人,表面上丝毫不露,将家属安顿之后,就游山玩水去了。

后来贾雨村游玩到扬州,被人介绍去盐政御史林如海家教一个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是也。

要说起富养女儿,谁也比不上林家吧。

古代女孩子是不需要写字读书的,又不能考取功名。林如海让女儿上学,丝毫都没有功利心,只是想女儿多学几个字,多受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厉害就厉害在,林如海竟然请了一个两榜进士当林黛玉的西席。以前的进士是非常难考的,三年一大考,全国才几百个名额,考中了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立马可以做官的。林如海这么做,相当于现在请了一个北大中文系的著名教授来教自己的女儿学小学语文吧,实在是太奢侈了。

因为只有一个女学生,所以贾雨村的课业十分轻松,没事就跑出来溜溜逛逛。

一日他路经一个茶楼,正好碰到古董商冷子兴。这冷子兴和贾宝玉家有些瓜葛,他是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因为是古董商,三教九流的人都认识,而且小道消息特别灵通,他告诉贾雨村:朝廷会起复旧员,被革职的官吏都要官复原职呢。

这对于贾雨村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只是他当官的时候不注重结交人脉,又因为生性狂傲得罪了不少人,手里又没有什么钱,一时苦于没有什么门路去疏通关系。

要说贾雨村的贵人运真是太好了,他要进京赶考,缺衣服缺盘缠,就有甄士隐为他准备好,主动送给他。朝廷起复旧员,他既缺钱又缺门路,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就都为他把上进之路都铺好了。

因林如海的妻子,也就是林黛玉的母亲刚刚去世,贾母怕林黛玉年级太小,在家没人照顾,所以派人来接她去贾府。林如海的意思是,让贾雨村随着林黛玉一起进京。

古代的大家闺秀,如果母亲早亡的话,长大以后会比较难出嫁。因为夫家怕女孩子没有亲生母亲的悉心教导,在教养上会有欠缺,或是不太会理家的事。所以贾母才会想将林黛玉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抚养。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林如海与贾母应该有种暗中的默契,林黛玉被接去贾府,以后就是要准备嫁给贾宝玉的。林如海没有儿子,他走之后谁来照顾黛玉?如果能让黛玉嫁入贾府,也算是一个好归宿。何况林如海还有大笔的遗产,以后可以作为黛玉的嫁妆。

这里林如海向贾雨村提起贾宝玉的父亲贾政,说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风,所以特地休书一封,让贾政关照贾雨村官复原职的事情。

我们神仙似的林妹妹终于出场啦!

虽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陈晓旭的林妹妹,神形兼备,还是能够获得大部分观众的认可的。

特别是她的眉眼,非常符合原著中“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描写,鼻如悬胆,口似红菱,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林黛玉其实是非常舍不得离开林如海去贾府的,让她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只身前往完全陌生的外祖母家,也真是难为她了。但是林如海执意如此,他是为了林黛玉的将来考虑,一定要她前往贾府。

所以书中就说,林黛玉刚入贾府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生怕多走一步路,生怕多说一句话,她在轿子里微微掀开窗纱,好奇地打量贾府的正门,就说明她刚入府的时候,心情是比较忐忑不安的。

后来之所以她会撒娇吃醋耍小性,是因为她碰到了贾宝玉这个能够让她放心袒露真性情的人。

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平时正门是不会开的,所以林黛玉的轿子走的西角门。

而且外面的轿夫是不可以进入贾府的深宅大院的,所以轿子一进西角门,马上就换了府里的小厮来抬轿,这一点细节做的特别好。

贾母的首席贴身大丫鬟鸳鸯和王夫人的陪嫁周瑞家的亲自来接黛玉下轿,看来贾府对于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应该是相当重视。

林黛玉先是从轿子里伸出一只宛如凝脂的玉手,然后又露出一张眉眼如画,标致已极的玉脸,让见惯了美人的周瑞家的都赞叹不已。周瑞家是王夫人的陪嫁,而王夫人嫁入贾府的时候,林黛玉的母亲贾敏还没有出嫁,想来周瑞家应该是见过贾敏的。也许林黛玉长的和贾敏非常相似,所以周瑞家看了既赞叹又惊喜。

到了贾府的正厅之后,林黛玉终于与外祖母贾母见面了。

李婷扮演的贾母非常适合书中荣国公夫人的形象,既慈祥又威严,还非常富态。

这是林黛玉与贾母的第一次见面,亲人不远万里前来相见,何况贾敏刚刚去世,林黛玉与贾母都十分感伤,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不已。

后来林黛玉的丫鬟雪燕和乳母王嬷嬷给贾母请安,贾母看上去一脸慈祥的说:你们快去歇息去吧。其实心里非常嫌弃,原著里说了,贾母看雪燕一团孩气,王嬷嬷又甚老,怕服侍林黛玉不周到,所以特地将身边的二等丫鬟鹦哥改名紫鹃送给黛玉。

贾母真是慧眼识人,她心疼自己的亲外孙女林黛玉无人好好照顾,特意选了丫鬟中一个非常聪慧又体贴的紫鹃给黛玉,以后紫鹃就一直陪在黛玉身边,不仅仅是一个丫鬟,更像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和大姐姐。

三春出现了,电视剧里的三春选角都特别符合人物形象。

迎春腮凝新荔,鼻腻鹅脂,观之沉默,温柔可亲,一看就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面的迎春是两个人演的,现在的演员叫牟一,后来她演到一半要念书去了,所以换了一个名叫金莉莉的演员。论人物形象,应该是牟一更漂亮更合适,但是金莉莉有特点,她演的时候看上去特别“木”,非常符合迎春这个“二木头”的形象。

而东方闻樱扮演的探春也是修眉俊眼,顾盼神飞,只是东方闻樱那时看上去还有点婴儿肥,脸胖胖的,到了探春远嫁的时候,妆容也变的更精致了,衣服也更漂亮了,那时的探春,真是恍如天人。

余下的惜春,原著里只有八个字的描写,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不过既然是三春之一,当然容貌肯定也是十分标致的,只是一团孩子气,很符合惜春的年龄。

从这里王夫人介绍三春给黛玉认识可以看出,黛玉的情商其实是很高的。

王夫人不知道是黛玉大还是探春大,所以说道:这是你探春……的时候顿住了,她不知道要说姐姐还是妹妹,黛玉就主动说我是属羊的,化解了王夫人的尴尬。这么小的女孩子就如此能察言观色,真是不容易。

随着一阵银铃般爽朗的笑声,整部《红楼梦》人物形象中塑造的最最饱满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王熙凤就要出场了。

在出场之前,贾母听见王熙凤的笑声,就显露出期盼的表情,说明贾母是非常喜欢王熙凤这个孙媳妇,只要听到她的声音,就已经期盼她的到来。

接着邓婕就穿着一身恍若神妃仙子一般的橘红色宫装出现了,头上更是严格按照书中的描写,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邓婕的身材不高,所以剧组还特意给她穿了增高鞋,好让她显得更“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她刚刚出现,林黛玉不认识她,贾母就开玩笑说,她是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方俗称“辣子”,你就叫她“凤辣子”就可以了。

纵观全剧,贾母其实只有跟自己非常喜爱和亲近的小辈才会如此开玩笑的,你们什么时候看见贾母和王夫人,邢夫人开过玩笑?

贾母能这样当众取笑王熙凤,恰恰说明贾母心中是很看重王熙凤的。

众人听贾母这么拿王熙凤取乐,都笑了起来,但是只有邢夫人的笑容略带不屑和不满。

王熙凤是贾链的正妻,邢夫人是她的正经婆婆,但是邢夫人一点都不喜欢这个儿媳。

整个荣国府贾母地位最高,邢夫人作为长房长媳,其实应该当家的,但是贾母偏爱幼子贾政,所以是贾政的妻子王夫人当家,后来王熙凤又嫁入贾府,作为长孙媳妇,她接过了管家的差事。

但是作为具体管家的人,王熙凤心里只有贾母和王夫人,倒把正经婆婆邢夫人经常撇在一边,所以邢夫人很看不惯王熙凤,婆媳矛盾激烈,从第一集就开始有端倪。

王熙凤的口才,在《红楼梦》中,真是首屈一指的。

这舌灿莲花,吐语如珠,字字精要,又八面玲珑,她每一次开口,都能不动声色地达到她的目的。

比如这一次,她一见林黛玉就赞叹:天下间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可算头一回见了。

这既是恭维了林黛玉,也是恭维了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更是恭维了贾母。(这么标致的人物可是她最疼爱的女儿生的)。

然后王熙凤说: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刻不忘。

这既是肯定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分量,也是代替贾母告诉林黛玉:你看看,你的外祖母是多么疼你,一天到晚都会念叨你。

这还不算完,最神奇的恭维是下面这句:瞧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

贾母嫡亲的孙女是谁?

不就是坐在身边的听着王熙凤讲话的三春吗?

王熙凤这一句话,把林黛玉、贾母、三春五个人都夸了一遍,谁也不得罪,真是太厉害了!

王夫人这个时候问凤姐月钱的事,是在敲打凤姐。

虽然凤姐具体管理荣国府的家务事,但是荣国府的实际掌权人是王夫人。

在前八十回中,王夫人明里暗里,一直想架空贾母。

王熙凤虽然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但是王夫人也不喜欢凤姐有什么事都直接捅到老太太那里去,对于王夫人来说,凤姐这是越权。

所以王夫人才一心想为宝玉找一个满意的儿媳妇,以后宝二奶奶当家,就没有王熙凤什么事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薛宝钗就是王夫人最合适的儿媳人选。

这样一分析,大家明白为啥贾母和王熙凤支持宝黛之恋,而王夫人支持金玉良缘了吧。

这不仅是情感偏向的问题,更是非常实际的利益斗争。

问完了月钱,王夫人又做了一下表面的文章,借着凤姐说找缎子的事情,说要给林妹妹裁衣裳。

林妹妹要住到贾府是几个月以前就定下来的,贾府肯定早就为林妹妹准备好新衣裳了,王夫人也不会不知道这件事。

王夫人故意这么说,就是向婆婆贾母表态:婆婆你看,我这个舅妈,可是很疼黛玉的,找个缎子都想到为她裁新衣裳,绝对不会对她照顾不周。

而凤姐也知道王夫人是这个意思,连忙表示早就准备好了:单等您过了目就送来。

王夫人和凤姐一唱一和的时候,导演特意给了贾母一个镜头,贾母表面上在做别的事情,其实都在仔细听着呢:好啦!好啦!我知道你们两个管家的把我的心肝宝贝黛玉放在心上,老婆子我心里有数。

邢夫人在贾府的身份,是非常尴尬的。

她是长房长媳,但是婆婆不疼,老爷不爱。

管家的权力都在王夫人和凤姐的手里,她半点没有。

所以曹雪芹就给了她一个非常贴切的定语:尴尬人。

邢夫人特地兴冲冲地带着黛玉去见大老爷,没想到大老爷却不给她面子,不见黛玉。

贾赦派了一个下人,说什么:近日身上不好,见了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的场面话。

其实就是既不把邢夫人放在眼里,也不把黛玉放在眼里。

然后邢夫人还要留下黛玉吃晚饭,汗!

贾赦都说了“暂且不忍相见”,你让黛玉这个晚饭怎么吃?

而且黛玉入贾府的第一顿饭,肯定是要和贾母一起吃的。

不过黛玉很机灵,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但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就是贾政),怕去晚了不恭,所以只能请舅母原谅。

不亢不卑,有礼有节,算是给足了邢夫人面子。

其实黛玉的情商是很高的,在某些场合,我觉得甚至要高过八面玲珑、滴水不漏的宝钗。

至于黛玉吃醋耍小性甩脸子,都是有原因的,到了以后具体的情节再具体分析。

玲珑寄语

说说我与《红楼梦》的缘分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

以前是,现在是,我想以后也是。(毕竟我是一个很长情的人)

还记得我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候,只有十岁,刚刚读小学四年级。

那时候为了上学方便,住在我的外祖父家中。

外祖父家当时是老石库门的房子,一到下雨天,天井的天窗上就滴答滴答响。

那一天,大人都不在家,小雨淅沥,我在床边的柜子上发现了一本庚辰版的《红楼梦》,翻开一看,立刻就被吸引了。

四年级的时候,认的字并不多,前面几章是挑着看的,特别是“太虚幻境”那一章,太多的生僻字,看的我有点头疼。但是即使有些地方看不懂,我的直觉也告诉我,这是一本写的很美,很有意境的小说。

后来年级渐长,红楼梦常放床边,闲来无事就翻一翻,也不拘是哪一章哪一段,反正每一个章节都看过无数遍,常翻常新。

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章节是丫鬟拌嘴吵架,超级有趣,超级有烟火气,袭人和晴雯拌嘴,晴雯和小红拌嘴,芳官和小蝉拌嘴……特别是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叱燕,绛芸轩里召将飞符),那叫吵的天翻地覆,鸡飞狗跳,简直是我的最爱。

到了大一点了,才渐渐感觉到宝黛之情的宝贵,宝钗的坚忍与无奈,探春的精明与厉害……最后出了学校,来到社会,开始工作,开始自己写文章,才能真正懂得曹雪芹在第一回开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真意(这首诗没有一点人生阅历的话,是很难懂的)。

可以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对《红楼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很高兴,我的读者里面也有那么多人喜欢《红楼梦》。

今日玲珑品评《红楼梦》开篇,希望我对《红楼梦》的解读对各位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带来些微的启发。

红楼第一篇,掌声响起来!

苹果IOS读者赞赏用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ousongjiea.com/ysjcd/8572.html